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重要会议纪实» 高伟绅经贸法律博士论坛 >

高伟绅经贸法律博士论坛:“院长对话杰出校友”访谈实录

时间:2010-03-16 点击:

 

王军:今天是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场讲座。这个讲座比较特殊:我们原来办过类似的讲座,即请我们的校友在美国、英国留过学的,一起谈他们留学的经历和对师弟、师妹们的一些经验,或者是对人生的启迪。搞过一次,也是四个人,搞得还不错,来的人也比较多,放到网上效果也不错。今天不太一样,我们找到一个特殊的主题,这三位嘉宾都是我们经贸大毕业的,都去纽约大学(NYU)法学院留过学。今天我们还是漫谈的形式,进行,首先让他们每个人做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

谭为:我叫谭为。我从01年到04年在对外经贸大学读国际法硕士研究生,04年到06年在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分所税务部工作,06年去了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北京代表处,08年去NYU读了国际税法的LLM,毕业之后回到了贝克∙麦坚时。

张继平:我叫张继平。年级比较高,我是经贸大学86级的。那时候经贸大学第一届法学院学生是84级,那时候还叫国际经济法系。86年进校,90年毕业,推荐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中国证监会,96年出国,去的NYU,97年毕业之后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04年到海问一直到现在。

王军:张继平,当初在上我的课的时候,还和我了辩论一通,记得还很激烈。花了很长的时间,下课了我们还没有走掉。

杨葳昀:大家好,在这里我是资历是最浅的。我是贸大2004级研究生,2004-2006年在贸大读书,毕业之后进入海问律师事务所工作。2008年前往NYU读LLM。09年毕业之后,回到国内,在瑞信方正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任内部律师。

王军:我的问题是,对你们三个人来说,是基于什么考虑申请NYU的,是偶然的还是非常想去;是准备了很长时间,还是选择了若干家之后才最后决定去,而且真地就去了。

谭为:我的情况比较特殊一点。我从法学院毕业之后,去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德勤的税务部。我在那个时候注意到NYU有一个国际税法专业(International Taxation Program)。如果大家对税法比较感兴趣,想去美国学习税法的话,NYU是最好的选择。我最初进入Baker的时候还没有单独的税法业务组,于是我进了中国业务组,后来才加入新组建的税法业务组。去NYU读税法LLM使得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很好地结合起来。

王军:税法也是大家很感兴趣的,因为我的印象是,美国的律师,通常先做一般的律师,若干年以后再去参加一个年的业余课程,就会拿到一个税务律师资格,收入也会增加。你一步到位直接去读了税法,会不会有什么障碍?

谭为:您说的是针对美国的执业律师,如果想扩展业务领域,就有一个税务方面的方向(比如Executive LLM. in Tax)。我读的是NYU的国际税法LLM,是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每年招大概20多个学生,我这一届有25个学生,来自全球17个国家,可以很密切很直接地进行一些比较税法研究。

王军:申请这个专业是不是要求有数学方面的功底?

谭为:对数学没有太高的要求,我自己数学也不是很好。

王军:请张继平接着说,什么情况下申请的NYU。

张继平:我那时候更特殊,我93年研究生毕业去了中国证监会。证监会是92年国务院68号文件成立的。但是证监会的人很多是有留学背景的,包括从经贸大学毕业的高西庆。当初接触了一些有海外背景的人,觉得应该去国外读书。当时为什么去纽约大学是因为一个机会,纽约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科恩。

王军:昨天有一个美国法学院想办一个招收十人至十二人的培训教师的项目,来的人说他是科恩教授的学生,最近正在给他祝80寿辰。

张继平:是的。科恩教授在纽约大学教书,和证监会的法律部有联系,想通过福特基金给证监会培养人才。我当时被选去读JD,但后来由于政策上的变化,只能三年减成一年,一年减成三个月。

王军:这什么意思?你只读了三个月吗?

张继平:没有,如果证监会派的话,我只能读三个月,后来我就决定辞职,没有申请其他学校,直接申请去了纽约大学。

王军:就是说,最开始有点借助官员的身份,但是后来没有保留这个身份,但机会抓住了。

张继平:本来福特基金要资助三年的学费,但证监会后来认为时间太长,不允许派这么长时间。但是NYU法学院的院长是专门在北京面试过我的,我以个人名义申请的时候,他也是愿意给了我offer,并且给了全年奖学金。

王军:科恩教授在中美建交初期曾代表美方参加一个开发大型煤矿项目的谈判,中方的代表中就有沈四宝教授。哈佛的东亚法律研究中心也是他建立的,是这个中心的奠基人。另一个故事是,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在美国的一个法律评论发表,其中引了中国合同法的条款。那个杂志的编辑对我说,所有关于中国法的翻译都要以科恩的文本为准。也就是说,你已经翻译完了,不管你有没有错,一定要根据科恩翻译的文本改过来。还有一件事大家可能感兴趣:我们有一个学生叫朱辰昊,本科期间用了三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被NYU选中。最近他和我联系,在NYU毕业的时候成绩突出,8门课6门A,做了科恩的助手,帮他代课。今年他正好毕业,科恩建议他走学术生涯,让他读SJD,NYU的名额今年正好不够用,就把他推荐到斯坦福大学。前两天他告诉我,正在申请斯坦福的过程中;今天我又得到一个消息,斯坦福已经录取他了。我现在正在探讨一种可能性,就是让他将来回到我们经贸大学来任教。

杨葳昀:我选择去NYU留学的经历可能会是与以后在座的各位同学类似的。首先是在海问工作期间,我们的很多合伙人以及同事都是美国法学教育的受益者。他们在美国学习积累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考虑出国读书是人人必经的阶段。而具体决定去哪一所学校申请哪一所学校,对我来说是简单的过程。这个选择这决定着你将来就业的途径和将来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和机会。所以我当时把重点放在纽约。Top5的美国法学院中有两所学校在纽约市,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个是纽约大学。我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但是我一直被放在他们的等待名单里。一直等到纽约大学录取了我,哥伦比亚大学还是把我放在等待名单里,直至4月底将我拒掉。因此我选择了NYU

王军:以上是第一轮的话题,几位嘉宾在什么情况下申请的NYU。一会儿同学们提问时还可以再问。下面我想问一问,NYU在美国的法学院当中大致是居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他这个学校的特点是什么?

谭为:按照一个比较传统的排名,NYU在第4到第5的位置,和哥伦比亚大学是互相竞争在同一个档次上互换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相互都不是很服气,因为都同属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比较贵族气质一点。它是殖民地时间,英王特许成立的学校,校徽上还有王冠。NYU的氛围更为开放,更为多元化。NYU是没有校园的学校,我们经常说NYU的校园就是整个纽约城,这个说法比较确切。

王军:哈佛大学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园。

谭为:NYU的位置相当好,处于纽约城中心区曼哈顿中间靠南的位置,往南有华尔街,往北有帝国大厦、中央公园,这些都是世界级的地标。现在北京提出要在2050年的时候建设成世界城市,大家可以提前去纽约感受一下世界城市的氛围。

王军:你是不是想和他们说,女士最好选择这个地方,很适合购物(笑)。它和哥伦比亚相比,你说哥伦比亚更贵族气一点,NYU更开放一点。在专业的倾向性上有没有分别?

谭为:我当时申请的是税法,对其他专业没有太多的涉猎。我觉得NYU比较开放,哥伦比亚比较传统,主要是指公司法、合同法这种传统的学科,根基很深厚。

王军:张继平,你对NYU有什么看法?

张继平:刚才两位的对话把我带到了十几年前的纽约,确实特别不错。我觉得NYU和哥大相比,我完全赞同谭为的说法。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大学,比较贵族气质,大家检索的时候知道的会比我讲得多的信息,因为我自己当年申请学校并没有做广泛的研究,因此我今天讲的是听说的或者自己狭隘的感受。哥伦比亚大学传统上是属于顶尖的法学院,NYU确实是后起之秀。比如说在80年代的时候,排名在十几名或者更往后,但是等我96年去NYU的时候,它排名是第6,非常好了。后来我也听说,他们的排名经常的互换。以前是芝加哥法学院大约排在第四、第五,也是排名非常靠前而且稳定的法学院,但是这几年落后了。我觉得NYU是怀有一种非常进取的心态,是与现在NYU的校长---当时担任法学院的院长有关,这个人叫John Sexton,据说他特别能拉赞助,一年能拉一亿到两亿。很多法学院的毕业生也都会向NYU捐钱,美国的这种私立大学是要靠捐赠来发展的,斯坦福也都是捐赠出来的,耶鲁和哈佛也是靠大量的捐赠。NYU由于院长非常有心胸、眼光和拉赞助的能力,这个学校变得很有生气,很有潜力。
我毕业之后,NYU请了德拉华州法院最有名的法官,教科书上关于公司法上的很多判例都是这位法官做的,他的判例在美国是奉为经典的。这样的人都被挖到了NYU。

王军: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法官会放弃法官生涯到学校教书?

张继平:这个我确实没有经验,也没有看法。NYU的特点是宣扬自己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校,面向全球,而且很多课程是为来自国外的学生开设的。像税,NYU的税是美国最好的。我在的时候,LLM的规模是400人,税法的LLM的规模是200人,是它的半壁江山。NYU会开设一些比较法的课程,满足国外学生的需要。给我的感觉是,NYU有一种兼收并蓄的胸怀,也有非常出色的专业,有大量的捐赠,这样学校会越来越好,就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去那里学习。

杨葳昀: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看互联网上关于这些大学的评论,很多人给NYU一些负面的评价。我记得在我申请的时候,看到在公共论坛上有人评论说NYU发Offer发得非常多,“是个人都能申请到”;还有的人说NYU是暴发户,“只要有钱就可以读”。不能不说我也会被这些舆论影响到。既然有很多人这么说,这些因素会不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当时让我觉得担心。因此我接受到它的Offer的时候,不是很放心。我们那一年的LLM招生,NYU一年差不多300人以上,哥伦比亚大学是150左右。这里想提到一个特点,那就是NYU对于本科生的申请非常友好,他们给本科毕业的学生每年发不少的Offer,哥伦比亚大学更喜欢研究生,虽然并非强制,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经过一年学习,我的感觉是,NYU排在第5,是有他的原因的。它在商法、比较法、美国宪法这些方面都具备基本上属于全美第一流的师资,并且注重与外校的优秀教授进行人员上的交流。我当时学反垄断法的时候,这个教授就是从伯克利大学交流过来的,他的课非常精彩。另外,2008年NYU从耶鲁请来了宪法领域的新秀Kenji Yoshino教授。所以,不要因为一些负面评论和stupid hubris阻挡了你们去NYU的脚步。

王军:经贸大学也始终致力于推广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有的老师认为,小班可以,大班不成。有一年,我们的焦津洪老师刚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回来,他也听了美国合同法权威教授Farnsworth的课。据他说,当时课堂里有200-300人,我想问,200-300人一起上课和几十个人的效果相比,是不是就会差很多?我说的前提是互动教学,因为美国一定是互动教学,一定是要讨论的。在哈佛,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同学就可以举手,老师是不会发火的,他会允许这个来提问。300人在一个教室里,也可以互动。

谭为:NYU虽然学生人数多,但师资也多,有非常广泛的选修课,具体在某个课堂应该不会出现这么多人,互动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的人数很少,而且我们上的主要是国际税法课程,甚至有时候老师是依赖各个学生的不同背景,因为老师本身不会对十几个国家的税制有那么深入的了解。

王军:他上的是税法开的小班。张继平你呢?上的是大班还是小班?

张继平:实际上NYU的学生在选课方面是和JD的学生是一样的,除了基础法律课程不能选之外,LLM的学生是有300人和400人,但不是所有人都在一起上课。LLM的学生是跟着JD的学生一起上课的。规模取决于这个老师的受欢迎程度,如果这个老师非常受欢迎,会比今天这个教室还要大的地方。有的会非常小,可能会五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但基本上是互动的。

王军:咱们现在就把话题到你们学习的经历。大家可以随意地谈一谈,在NYU学习期间有什么感受?因为美国所有的大学都差不多,基础课比如说合同法、侵权法、宪法这种基础课,大班比较多。但是一到选修课,就会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需求,可能就划成小班了。NYU是不是也是大概这种情况?

谭为:谈到学习方面,最大的压力是来自阅读量。经过在贸大学习,您在教我们美国侵权法、合同法时,也读了大量的案例。

王军:有一个学生不是经贸大毕业的,后来他在上侵权法的时候和我说,你的课是周五上,我从周一准备到周四才把案例预习完。

谭为:我感觉在贸大应该有一定的基础了,但还是远远不够。第一学期初,我似乎觉得每天24小时读书还是读不完。

王军:你觉得美国的同学能读完吗?

谭为:我感觉他们也不一定能读完。

王军:我2004-2005年在哈佛访问的时候也参加了一两门课,他们发材料,每个星期这么厚一摞。我在想他们能不能看完。文章也可以成为讨论的对象。有时一节课讨论两篇文章,一篇文章十几页。我觉得有人真能读完,而且很有兴趣。这个阅读量是相当大的。

张继平:我觉得在NYU读书,最大的挑战还是语言。我在NYU确实是很难把每一门课的材料都读完。我一般1点多睡觉,7点多起,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中国学生出去留学主要障碍是语言。我知道比我晚几年有一个贸大的研究生,本科是外校的,他LSAT考了176分,听说他大概12点左右就能够把所有的东西读完。因此最主要的是语言。关于选课,也有一些方法和技巧,但是如果语言不好,那是非常难受的。

杨葳昀:我的感觉,学习是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其中在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选课。选课会直接影响到你学习的情况。比方说你是选择高分的课,好找工作。还是找一些你感兴趣而在国内学不到的课。上学期我为了争取好的成绩,都是选择常规的课程,公司法、合同法等等。但是不是因为个人并不是太有兴趣,在读材料的时候积极性不大,有些材料是读不完的。另外,我住在校外,往返要2个小时,也占据了读书的时间。下半学期我选了真心想读的课,并且调整作息时间,基本上每天在图书馆待到闭馆,基本上每个材料都能读完。

王军:我假设有这样的两种可能性。为了拿高学分,读一些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第二种是,为了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学费,去读那些真正有用的课。有没有这种矛盾?按照杨葳昀刚才说的,她就是要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不会影响成绩?

杨葳昀:确实会影响成绩,下半学期读得很认真,最后的成绩还没有上半学期好。

谭为:成绩在美国非常重要。

王军:要搭配课程,根据自己的就业取向把一些有用的东西串联起来。这就涉及到一些选修课的选修技巧问题。没有经验的人可能选不好,就不太合算,花了那么多冤枉的学费。应该想一想,你今后想干什么,有很多课可以有机地组合起来。

谭为:LLM大概有24个学分,有人在第一学期选了16、17个,第二学期想空出时间实习找工作。但如果第一学期把握不好,就会不及格,这样就不好了。

王军:关于搭配课程,张继平有什么想法?

张继平:我的想法是学有用的课程,学感兴趣的课程。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中国法课程,我自己觉得没有必要学。出去还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有用的地方去。我觉得最核心的几门课,是要和就业要有关系。比如,公司法、证券法、Accounting For Lawyers,这些是必须要选的,选的高阶课程反而没有什么必要,虽然很高级,但是研究性的了,还是应该选一些实用的。从就业的角度来讲,先易后难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美国,如果你只是去读LLM,然后又想就业,就像打仗一样,你8月入学,10月份开始发简历。很多人准备二三百份的简历,你一边要学习,一边要查各个律师事务所的情况,准备简历,这会占用特别大的时间。NYU每年1月底聚集了全美比较好的律师事务所在那里面试。现在哥伦比亚大学也有,全美大概只有这两个地方会汇集学校的面试。律师事务所看你简历和学习成绩的时候,只看第一学期的分数,所以第一学期确实很重要。但是你如果选太容易的课,律师事务所认为这没有实质内容,你的分数也不会给予太多的权重。如果问我个人的意见,我说选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如果结构可以调整,先容易一点,后难一点。比较容易地融入这个学校,刚去的时候,文化的差异,学校的差异,这些都是要克服的。

王军:现在能不能花一点点时间谈谈考试的难度。考试一般就是给你一个案例、两个案例,花三四个小时写出来?

谭为:考试分开卷、闭卷。开卷可以带非常厚的书和法规,但是没有时间翻。在美国,我们都是用电脑答卷的,题目是在规定时间都很难答完的。你必须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有非常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以正常速度去答题。如果你读了问题,不能很快地找到issues,还要犹豫,这就非常危险了。有些比较法的课程倾向理论性,比如给你一些不同的国家,让你从非常理论的角度去比较是以流转税为主体好,还是所得税为主体好。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的考试。我们有一门课程,因为我们班上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国家,三个国家组成一组,模拟真实的交易,比如货物买卖或者投资并购,每个人代表各自的国家,共同寻求最佳的税务方案。有校外的辅导员进行指导和点评,都是律所的合伙人或者是税务官员。这门课程的好处是一个模拟现实情况,非常多样。

王军:你学的是税,现在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吗?你阅读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是不是没有问题?

谭为:对。

王军:我们现在有的老师也在开这种课,是用翻译成中文的美国案例来上这个课,但是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解决不了的阅读财务报表的问题。

谭为:财务报表不是税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王军:对搞税的人来说是小菜一碟吗?

谭为:得看难易程度。

张继平:我的感觉和谭为差不多,你要在考试的时候,基本上是要很快的找到问题所在,找到答案。你要想半天,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从方式上来讲,有闭卷考和开卷考,也可以带回家做。也有写论文的。在美国考试,主要还是看你学得怎么样,是不是真学会了。不过也有技巧,法学院周围有很多书店,书店就会卖法学院的教材。美国是案例法,很多的法律要你自己去读才能总结出来。很多书,即,commercial outlines,是把判例形成的法律原则替你总结出来了,这么一个案例大约逻辑是什么样,哪些是法律的条文,你这么去看,和看咱们的法条非常类似。不过,我还是劝大家不要去看这些。

王军:美国教授告诉学生最好不要看这些东西,但是我听说美国的学生也在看。

张继平:美国的学生也看。但是看了学不到真才实学。美国的案例法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阅读案例,通过两方辩论的依据,最后你自己觉得,哪个观点更能说服自己。你把正反双方的论辩理解之后,你自己知道在设定的事实条件中如何应对。如果你只是看这些总结出来的书,很容易会忘掉,考试可能会应付过去,但是很难学到真正的东西。法学院的学生如果去律所工作,一碰到具体的问题,最优秀的律师都得要花时间去做法律检索,去做逻辑分析。咱们的教学通常没有用事实去适用法律的过程,美国的判例法给了你这个机会。大家不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看这种总结书。尽管平时的材料看不完。

杨葳昀:我最后补充一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可以考虑选Stanley Siegel教授的课,考试是选择题,对中国学生比较有利。

王军:我们经贸大开设了一些案例讨论课,我们这里的学生比较熟悉案例的方法,其他学校,比如说北大的,清华的,他们可能相对来说接受案例训练在去美国之前少一些,他们怎么适应的?适应过程没有差距吗?

谭为:其他学校的同学学得也很好,可能我们有一个先发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不会保持太久。

王军:最终还是要靠源源不断的后劲。

谭为:对,靠的是勤奋努力。

王军:关于课程暂时就讨论到这里,现在转到就业的环节以及一些综合感受。从NYU毕业到发展到今天,如果有一些感受、一些花絮,一些告诫,一些总结,随便谈一谈。然后就进入提问环节。

谭为:您刚才讲到,普通的中国学生去美国读一个LLM,应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投资。怎么让这笔投资物有所值?当然学习方面要非常刻苦,要读很多的案例。但是,要是百分之百的都读案例,也未必值得。我去NYU之前,我的合伙人告诉我,你不要每天都待在图书馆,而且不要只跟中国同学交流,应该更广泛地探索学习之外和中国人之外的世界,特别是在纽约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我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大家如果今后出去之后,非常自然地会和中国同学在一起,但是要突破中国同学的小圈子,否则你花这么多钱去纽约这么一个地方读书,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要学会和其他文化、其他国家的同学去交流,欣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文化。
就业方面,我觉得NYU毕业的学生就业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地处纽约,NYU的校友资源非常广。但是去年我们毕业那一年遭遇了非常惨的金融危机,我觉得这个会慢慢恢复的。整体来说,NYU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相对不错的。

王军:刚才谈到就业,可能会涉及到一个话题,比如说张继平在海问,杨葳昀曾经在海问待过。三个人当中有一个是继续待在外所,两个人一个在做In house,一个是在做中国人办的涉外色彩很浓厚的中国所。什么情况会导致你们最终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可以和NYU结合起来谈谈。

张继平:我觉得去NYU,在美国市场就业,还是有所便利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地理环境的优势,第二它是个好学校。为什么讲地利,我原来在美国工作的盛信律师事务所,这个所是1884年成立的,其前前任的主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当过美国国务院的国务卿,中美建交的时候他是国务卿。盛信的生源主要是哥伦比亚大学、NYU、哈佛、耶鲁、杜克,斯坦福。在纽约的很多的好的律师事务所也会相当多的从NYU和哥伦比亚大学招生,我觉得地利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王军:你后来到海问律师事务所是什么样的情况?

张继平:我觉得在国外所工作的年头也比较长,最终选择回国,很坦率讲如果在外国所做合伙人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在盛信,评价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在香港的时候经历了三年经济危机,对业务还是有影响的。国内的法律市场是越来越有发展前途。事实上,在过去的七八年、十年间有越来越多在国外工作的人都回到亚洲来,回到中国来。不管是在中国人自己的机构还是在外资机构,但基本上是从美国回到中国来,从香港到大陆。从法律的角度讲,做中国律师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且现在去做律师是生逢其时,我们毕业时只有两个人做法律。那个时候大家对律师行业了解不深,但是我觉得做律师是非常精彩的行业。每年海问都会在经贸大学做宣讲会,到时候有机会将很高兴和大家交流。

王军:不要试图这会儿去巴结他(笑)。还是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谭为,你对张继平说的有什么不同看法吗?他说在中国所更有挑战性,做中国所的合伙人更有挑战性。

谭为:我当然同意,现在全球都看中国。中国市场是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市场。现在中国的市场有内所,有外所,大部分工作的实质内容比较类似。刚才张律师提到,在外所有一些瓶颈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是那么绝对的。Baker就是本地化做得比较好的外所,我们有中国本土的合伙人。我们的首席代表就是NYU毕业的,中国人。目前的情况,外所作为大家的职业起点应该是不错的。

王军:有人说,在开始做的时候,如果能有机会在外所做,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更加规范。

谭为:至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较国际化。

王军:杨葳昀,你也很特殊。今天三个人都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要紧紧抓住不同点。

杨葳昀:我现在这个特殊主要是拜经济危机所赐。我们到美国正赶上经济危机,就业上遭受不断的打击。10月份就会有律所到学校来招简历,之后又会有一个很正规的招聘会,会有很多所的学生到这里来参加,基本上叫做“救命稻草”,也没有什么中国人抓住这棵救命稻草。我是在复习考BAR期间获得面试机会的。当时瑞信方正证券公司由瑞信集团和方正合资设立的,是一个新设的公司,正在招法律人员。应该说我接受这份工作,一方面是他们给的薪水在危机的背景下还比较理想,另外是这家公司还是比较吸引我,因为这是国际十大投行之一瑞信在国内设的JV。

王军:有没有想过做老师,我发现你口才很好。

杨葳昀:我高中的时候,我高中的班主任说以后可以考虑(笑)。但是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王军:好了,现在大家可以开始提问。今天我们有一个坐在你们人群中的特殊嘉宾,她是在美迈斯拿到特等奖的王梦涵,本科毕业在外所工作,我们把提第一个问题的机会给她。

提问:谢谢王院长给我这个机会。我是08年在本科毕业,直接到美国美迈斯中国代表处工作,现在也是在考虑出国读书。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想问问在座的三位,包括学习、整体生活,在NYU读LLM一年,最不可以错过的一样东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想专门问题一般下这位师姐,大家都是女性同胞,您刚才说挑选工作的时候,律所是会比较累一些,从女性同胞这个角度来看,您身边的学法律的女同胞们,从生活和工作平衡的角度上,大家基本上是什么样的态度?除了律所之外,有哪些更多的让我们选择?

谭为:最不能错过的当然是招聘会。纽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秋天的中央公园。

王军:有点智力测验的味道。最近在学校,我们某些部门的人说:施校长最近说,你们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放下架子,因为你们的智商不如教授(笑)。

张继平:如果在NYU就不是问题,我在NYU的体验是学生第一位,教授是第二位的。管理者是第三位的。

杨葳昀:我想最不能错过的是你自己,你自己生活的感觉。纽约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地方,这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王军:她还有一个问题,泛泛的说,女士的选择有什么规律?

杨葳昀:我相信你在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自己心里也有答案了。我觉得自己寻找平衡点是最重要的,无论你在哪里,在做什么,你自己追随着你想去做,想去得到的东西,适当的去做,放慢脚步休息,再出发。就可以了。

王军:她刚才提到了一个平衡点,这是我一贯的观点,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平衡。当你往上走的时候,你能够达到目标,得到了这种满足就是一种平衡。最难的是在后面,当你在上升时期的时候你不用管。但是在过来之后,你会考虑很多东西。所以人最辉煌的时候是学生时代,因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遐想。但是真正毕业的时候,你必然要面临着我们今天在座三位嘉宾中的选择中的一种,做合伙人,在外所工作挣高薪,或者,做In house。当然,在中国所做合伙人薪水也是相当高的。做In house会得到一些、失掉一些。还有就是做一种女强人,特别强,最后个人生活能不能兼顾得好是可能一个问题,因为你太强了,会不会出现其他问题。

谭为:我们所有好几位女性的合伙人,我觉得女生在这方面还是不乏成功的案例。

王军:比如说撒切尔夫人也有幸福的家庭(笑)。下面第二个问题。

提问:三位老师您好,现在很多学生都在考虑去实习,但是在这半年时间内,把英语口语,还是证券从业资格还是会计从业资格。同样的半年,我要选择哪一个?怎样的选择会对我毕业的就业会比较好?时间对我们来说特别紧迫。

王军:这是一个和NYU无关的问题,你们可以结合你们的经历谈一点。但是我希望下一个问题还是多少借助出国和NYU这个话题来谈。

谭为:我觉得实习是很必要的,而且实习和提高英语口语是相辅相成的。证书也可以考,但是不建议同时考两个或者更多。

杨葳昀:证券从业资格准备一个星期就可以了。

张继平:去律所不需要证券资格,至于要先练内功还是实习,要看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如果是本科生,一定不继续读研而是马上就业,那先实习有好处。

王军: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个问题我就能回答,以后我们慢慢谈。比如说对于法硕,有三年,怎么安排实习?后面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多选择几个地方去感受一下。也可以选择图书馆去做功课,主要还是和自己今后就业结合起来。

提问:特别感谢三位对我们的帮助。我有一个问题,三位出国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如果不选择出国,会不会和现在有特别特别多的不同?谢谢。

谭为:如果要在外所发展,出国是必备的条件,要拿到LLM学位和纽约州执业资格。

王军:出去留学是需要费用的,很多人没有钱就出不去。如果你很出色,被外所看中,工作一段时间给你资助也可以。今天是成功人士的话题,这个成功是带引号的,不是说到北京市政府去工作就不成功了。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种成功,大多数人认可的成功,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提问:首先非常高兴邀请到三位给我们做讲座,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刚毕业去留学还是有工作经验再去留学,哪个比较好,各自的利弊是什么?第二我自己有一些实习的经验,会涉及到涉外的业务,我自己觉得法律写作上会有所不足,是不是在留学的时候,法律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

王军:你们上过这个课吗?

谭为:好像没有,有一门课叫US Legal Methodology,其中包括法律写作。

王军:有的是放在一起的。

谭为:法律写作当然是至关重要。对诉讼律师而言,上庭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做非诉讼,法律写作是看家本领。

王军:我感觉这个问题很重要,她在实习的时候切身的感觉到,在一个律所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和他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关系的。是不是这样?你们作为人事部门、资深合伙人和律师可以谈谈,他们在大学阶段写作有多重要?我先说说我的看法,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成本的法律教育的结果。给一百个人是不可能开写作课的,英国式的教育制度特别强调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每个星期给你改一个小作业,中国大学是不开这种课的,开也是表面的。这是高成本的,很难做到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不想上,因为太麻烦,只想听课做笔记。我觉得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途径就是要去写东西。还有一个就是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我认为这在素质教育中也是很重要的。你们有什么感受?

谭为:王老师说的非常精辟。法律写作是至关重要但又很难提高的,我现在写的东西也经常被合伙人做很大的改动,让我很惭愧。这方面,首先是英语语法和拼写方面不能有问题,但不仅仅是英语好就能写好memo,要有事实、分析,要有结论。

王军:要有Idea。

谭为:还要根据客户的情况提出solutions。我们律所一般合伙人出的东西大家可以共享,你要努力地学习前人写过的东西。还有一个是如果在学校阶段开了法律写作课程,提交了作文改过来之后,对于改动的部分要特别关注,要深究老师改动的原因。

王军:我在这里插一个例子,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前年的博士论文。因为当时非常忙,很多论文都要指导。这个人很聪明,我改了十次。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比如说第一次是错别字,第二次回来所有的错别字都没有了。第二次是脚注。最后是本身的措词和逻辑,我改了半页纸,最后也基本到位了。这是一个永远学不完的东西。你们的东西交给我,我看了之后改不动了,那就达到相当的境界了。上个学期,我们的侯猛老师写了几页纸的材料,我很留心的看了一下有没有要改的地方,确实是改不动的,这是功夫,永远是提升成合伙人的素质,永远学不完的。但是人和人之间在这个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人和人到一定的阶段,刚才他们谈到一个问题,我们经贸大学毕业的会分析案例,这个优势能用多久?也许很快就被别的学校的优才生赶上了,你那点小技巧,一段时间就被他赶上了。人的某些潜能可能是无法再造的,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张继平:我想一并回答刚才两位提出的问题。一是出国有没有好处?出国还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讲起来会有点老套,但出国确实会让你开阔眼界。美国,毕竟是现在这个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他有很多的政治、经济、人文和文化的因素,会让你近距离的观察到。很多东西会影响你的人生。比如说刚才谈到耶鲁的法学教授是个GAY,放在中国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我到美国去之前也觉得这是很不好的事,但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是他的性取向,可以理解。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态度。美国社会相对较包容。近距离的观察一个国家,感受会不一样。
是不是说都要出国或者什么时候出国,这还是需要探讨的,转到第二个同学的问题。我个人的感受是,从我的经历和这么多年面试学生,我是不太主张本科生就出去。除非你的功底非常好,英语非常好。出国这一年,对于你个人得纵向提高会非常大,但是如果一开始的底子非常不好,那你的英语即使提高了,可能还是不如当年本科时候班上比你好的同学。你如果不是特别的优秀,在美国的成绩本身就会受影响,因为你用的是英语和别人去拼,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竞争;如果你的成绩不够闪亮,找工作就会困难。这里就会有一个成本的问题。如果你拿不到全奖,又找不到工作,则是相当大的成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回到国内找工作,是不是一定比在国内读研究生就好?也不一定。就海问来讲,绝大多数的合伙人在国外读书或者工作过。我们每一年招生,第一年级的律师,大概90%以上或绝大部分都是国内毕业生。招本科出去读了一年回来还是比较少的,判断是什么?主要看这一年到底你提升了多少?因此,还是要看自己的情况。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应该出国,但是得自己打好比较好的基础再说,包括自身的素质和经济方面的实力。

杨葳昀:我想谈一下关于法律写作。NYU针对LLM学生开设了US Legal Methodology,是一门类似法律写作的课程。我的感受是,美国法学院对于法律写作的概念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从事的涉外法律的工作中的法律写作是不太一样的。在NYU的那门课上,我们需要撰写一份MEMO和一份合同。美国法学院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写作非常关注引征体例citation的运用。学生需要利用Bluebook以及法律数据库Westlaw和LexisNexis对文章进行规范,这些是在国内的律师工作不会涉及到的。

提问:谢谢三位来参加这个论坛,我现在是本科大四的学生,我同事收到了两个Offer,但都没有奖学金,最起码NYU是不会给我奖学金的。很纠结,这个Location的影响有多大?现在美国的就业市场还不是很好,即使是在纽约这样大的城市,要想毕业以后找到一个就业,哪怕是一个实习,我听到的信息都是很难的。第二个前提是,虽然纽约是一个非常精彩非常大的城市,但是法学院的学习还是很累很辛苦的,平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享受这个城市的生活,无论是去购物还是娱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前提放在这里,不知道地理位置对学校的因素有多大。

王军:你刚才说的NYU你可以去了,但是要花钱,另外一个选择呢?

提问:弗吉尼亚,那也不免学费,但是比较便宜一点,大概折合人民币有10万不止。

王军:我鼓励你去NYU,我作为外行。

提问:Top14的学校都是很好的学校了,弗吉尼亚现在排名第10。这两个学校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名次大小如果对于业内人士也不是特别大。

王军: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杨葳昀:弗吉尼亚是可以转JD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王军:在就业上有一种说法,前5的和6到10的有很大的差距,是这样吗?

谭为:没有那么大,但是前14和14以后的差距会很大。一般来说只要是前14个,差距没有那么显著。

王军:读书读的是什么?有两种考虑,一种考虑是找个好工作,这是目前大多数人的考虑。可是实际上,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好工作,就是为了读一个哈佛,读一个NYU。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好工作,就是为了读一个哈佛,读一个NYU。但是如果读一个弗吉尼亚好像差了一些。读书有时候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我比较推崇要读就读NYU。

谭为:这个的确不太好选择,综合看你读的专业,以后想转JD还是LLM。目前的美国市场,LLM直接毕业的确很难直接在美国就业。我估计这是一个趋势,不仅仅是金融危机的问题。现在中国学生去读LLM的人越来越多。

王军:如果去JD呢,我读一个24名的,他的就业选择和一年的哈佛LLM比,有多大的区别?是不是说JD就无所谓好学校了?

谭为:我感觉如果读了JD,重心就会倾向于在美国留下来发展。读完LLM你可能还是倾向于回国。

张继平:我觉得如果你把人生目标定的高的话,10万元不是大的问题,如果你打算将来挣100万、200万…1000万的话,现在这10万不是问题。当然能转JD,是一个考虑的因素。NYU不能转JD。我了解哥伦比亚、Duke也是可以转的。如果排除10万元的因素,我倾向选择NYU,排名对就业是有影响的。纽约会给你一个……哪怕你没有时间出去旅游,你在这个城市就能够感受到它,它是世界中心。你在北京或者在上海,和来自二线的城市,这个感受是不一样的。你在比较有实力的中心的地方,你会从学业之外感受到不同的好处,包括信息的交汇,投行的、律所的、师兄师姐的,如果在Virginia就会少。因此,我觉得应当去NYU。至于是否转JD,如果有机会,我会转JD,但是我是研究生出去的,再让我读两年,成本太大,哪怕有奖学金,时间成本对我来讲是太大了。但是如果你是本科出去,是可以的,你浸泡在那里三年会不一样的。但是是否转JD,这个时候就不是10万元的问题,你要考虑经济问题。在美国读下书来最后可能是100万、200万,如果回国不是一下子把这笔钱挣出来,那就要考虑一个投入和回报的问题。

谭为:还要看到校友网络。Virginia的规模比较小,根据我出国之前和回国后的了解,不太经常看到Virginia的毕业生。

王军:你是说,NYU毕业的时候,会受到你NYU早期毕业同学的帮助和关照。

张继平:Virginia和NYU的排名差别不大,但你Virginia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如果你去了50名、70名的学校,如果有半奖或者其他的好处,这时候我觉得也可以考虑,你在不太好的学校,你的成绩会非常好,这对你找工作是很有好处的。比如,有些学生在中国读了物理(或其他)博士学位,然后又在美国有些不太有名学校读JD,头一年的成绩很好就可能转到一些名校来,但是在好的学校就很难再拿好的成绩,原因是在名校其他学生的竞争力也很强。从这个角度,你在NYU和Virginia受到的竞争会差不多。

提问:我想希望三位能够继续刚才话题,就是关于JD的。现在都说出去读LLM的人很多,会去考虑LLM会不会不够?我也会去网上看一下,JD到底值不值得去读?读出来我们的投资和产出是怎么样的比例?请三位分析一下。NYU的JD在所有的法学院里排名是怎么样的?刚才我有听到说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职工来源主要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NYU,而哈佛和耶鲁的学生比较靠后,那些学生都去干嘛了?

谭为:耶鲁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去教书了。

王军:读JD肯定有好处,就像一个萝卜扔在一个咸菜缸里,腌三年会更咸一点。许多美国人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去读很好的学校,不一定去挣很多的钱,更多的是报效社会。比如说美国基层法院的法官,纯粹是报效社会,工资并不高。美国很多的中学教师学历很高,但是工资都很低。我们刚开始发展,他们发达过,反而不追求这个。

张继平:我只是说盛信是这个情况,哈佛和耶鲁的毕业生也不少。他们有更强的从政和教学的倾向,就好像政法大学的很多毕业生倾向去公检法的一样。

王军:我知道两个人,一个是哈佛出去,后来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做法官,现在是美国首席法官。当时他回到哈佛来做了一个星期的报告,当然场场爆满。当时我在哈佛,参加了其中的一场讲座。在他的会上发的简历看,他在美国既读了耶鲁,又读了哈佛,在英国又读了牛津或者剑桥。美国两个,英国一个,这是他三个履历。第四个履历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实习生。9名大法官一个人可以带5个。这是在他的履历中永远写在前面的四个。最后他当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是不是没有这些就当不上?是不是有了这些对当大法官很有帮助?这个不好说。 从这个角度讲,你是读弗吉尼亚还是读NYU,还是读耶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虑。有的不完全为了挣钱,但就是要此种经历。是不是大家都要追求这个,倒不一定,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NYU在招收学生的时候,更看重哪方面的素质?是成绩还是实习经历?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

张继平:从我刚才介绍我的去NYU的缘起来讲,我是最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的感受是,成绩很重要。你申请的时候,你读的院校和你的学习成绩,对申请美国学校很有帮助。

谭为:成绩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除了成绩之外,美国的学校包括美国社会都比较看重多元化,如果你有非常独特的经历,他们是非常看重这个的。

王军:我举个例子,曾经去商务部实习也是一种经历,参加过美迈斯得奖是不是也是一个经历。

谭为:对。还有一个是Personal Statement,很多人写完一份投给很多学校,这个不可取。就像找工作,潜在雇主期望看到的是只针对它定制的一份简历。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当时写这个是花了非常深的工夫,我总结了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也有很大帮助。

王军:我曾经听一个哈佛的人说,她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什么工作呢?筛选报考哈佛的学生。据她说,哈佛特别在乎你的PS是专门针对他写的。如果是一个拷贝的,基本上不能要你。

谭为:这个一定要用心写。

张继平:相对实习,社团工作或许是学校比较看重的。美国高中生申请本科的时候都是有看高中生有否做义工,有多少时间服务于社区。他们有时候会把这么一个概念转化为在一个社团的工作表示你的公益心或能力。

王军:我们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你们最后有什么要告诫大家的?

谭为: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有一个规划,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家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去坦然地接受一些变化。

王军:张继平作为一个管理人事的告诫,大家是会非常关注的。

张继平:海问律师事务所都是拿枪战斗在一线的。我首先是合伙人,然后是管理职务。刚才我讲过,本科生出去要慎重,在国外不一定比在国内读研究生强,在国外的提高要看你的基础。其他方面有两点和校友交流,我不知道今天来的是几年级的本科生?可能都有。国内的情况是,高考难考,大学学习是比较容易度过的,我面试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说,大学可以撒开玩,对学业不是那么看重。经历了两年之后,他突然发现大学生活马上就要过去了,要拼命的去读学问。我觉得在大学确实要心胸更开阔,眼界更开阔,尝试不同的东西,但是学业还是最重要的。至少从海问招生来讲,你的成绩好不好,是很重要的。大学四年是人生求学最精华的时段,把这浪费掉了,以后是没有系统的心无旁鹜的时间去求学的。
第二,经贸大学是外语类的学校,但是我现在不觉得经贸大学的学生英文比其他院校有大优势或者说有优势。所以大家在学校的时候还是要多花一些时间在英语上面。

杨葳昀:我的感觉是,大家在留学以后的生活中尽量抱着一颗平常心,在申请的时候请关注市场。特别是在有潜在的经济危机或者是经济低迷的时候,在决定是否出国,申请学校的位次上,请慎重的考虑。

王军:好。对今天我们这个活动,我自己就觉得很充实,也解决了一些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对大家肯定是很有帮助的,这个帮助不一定今天能够发现,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以后,相信对大家都有帮助。我们今后还要借助我们这些校友的帮助来推进我们的法律教学。今天我也和他们谈了,他们也会在必要的时候再来我们这里做演讲或其他的工作。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他们!

【后附访谈中提到的教授个人链接及NYU的全体老师的profile链接,感谢杨葳昀提供信息。】
1、 Kenji Yoshino(吉野健司)
NYU网址:http://its.law.nyu.edu/facultyprofiles/profile.cfm?personID=22547
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Kenji_Yoshino
2、 Stanley Siegel
NYU网址:http://its.law.nyu.edu/facultyprofiles/profile.cfm?personID=20290
3、NYU的全体老师的profile链接:http://its.law.nyu.edu/facultyprofiles/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