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重要会议纪实» 高伟绅经贸法律博士论坛 >

高伟绅论坛第26期:万学忠讲座实录

时间:2008-05-18 点击:
法学研究与法制媒体的良性互动


《法制日报·周末》常务副总编 万学忠


王军:我们的活动现在开始。我们博士论坛今天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我们媒体方面的专家,首先是《法制日报·周末》常务副总编万学忠先生和财经版主编毛剑平先生,另一位是法人杂志社肖黎明总编辑,还有法人杂志社执行主编阮嘉文先生、法人杂志社网络中心总监张弛先生。最近在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时候,我把参加法工委起草过程中形成的想法和建议写成了两篇文章,给了他们报社,马上就见报了。报纸最大的好处是非常快,而且影响非常大。今天大家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法制日报》、法学媒体见见面,大家肯定会有意外收获。法律方面的专业媒体是怎么样去组稿的;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理念,是怎么贯彻他们理念的;他们和写书的学者们的思想方法有什么不一样?我非常希望通过我们办这个讲座,让大家有所了解,同时,能够让同学们有机会参加投稿,因为它的稿件两三千字就可以形成。我们的很多同学是非常有才华的,如果能够在老师给予的一定程度的组织下,抓住时代的脉搏,找到一些好的、敏感的、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法律方面的专题,及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将是非常好的事情。文章发表以后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积极地参与。今天八点一刻以后还有另外一个讲座,今天大家注意听,然后问一些问
题。现在欢迎万学忠先生给我们演讲。
万学忠:老师、同学们晚上好,非常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在我的心目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需要仰视才能得见的高等学府,这里学生的素质非常高。在我采编的过程中,曾经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很多的渊源,黄勇老师、沈四宝老师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还有很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到我们这里实习,我们部门里就有一个女记者就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很优秀。总之,我们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很深的渊源。
今天的主题是王院长拟定的,对我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谈采编工作、谈新闻规律、谈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怎么做好媒体,各方面我比大家熟悉一些。但是对法律研究我确实是一个外行。我学过法律,但是没有从事研究,从事媒体需要庞杂、需要捕捉信息的工作,是介于新闻人和法律人之间的工作,在学术方面我没有任何的造诣,今天有很多的博士生和王院长这样资深的学者,我在研究方面也是一个学生。今天我更多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新闻采编方面的信息,关于新闻市场的情况,帮助大家有利于了解这个行业,对大家创作、投稿、找工作会有一个认识,可能会有所帮助。 #p#分页标题#e#
围绕这个主题我讲三个方面:一个是《法制日报》和当前的法制媒体市场;二是法治新闻,中国十几年的法治建设有哪些发展;三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学术研究成果,法学人士怎么和媒体打交道。我介绍以后我们的信息就对称了,你们了解媒体以后,我们就可以探讨怎么
形成这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首先我讲《法制日报》和法治媒体市场。在座的法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科出身,可能有一些理科生也报考法学院了。文科生有一个梦,就是记者梦,我原来也是。无冕之王,看到战地记者很风光很刺激,和各个层次的人打交道,上到总理下到老百姓,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我先介绍一下进了《法制日报》的感受。《法制日报》是一个党报,是中共中央政法委的机关报,有非常光荣的历史,在很长时间影响力非常大,最高发行量达到220万份。很少媒体有这样的影响力,从村委会到小学都可以看到《法制日报》,在座的人比较年轻,30岁以上的法律人基本上是读着《法制日报》长大的。我翻80年代的报纸,看到江平老师的一篇文章,法学家的成长和法律人的成长都是《法制日报》伴随的。我上学的时候《法制日报》是直接送到宿舍的。当时的媒体特别少,你想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法制日报》相对比较好看。法治信息大家获取的渠道比较少,曾经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前身是《中国法制报》,创刊1980年,彭真题的字。在创刊之初适逢拨乱反正,通过《法制日报》的报道和内参我们反映出去,耀邦总书记通过《法制日报》了解了很多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列为直接领导的主要媒体之一,中央的主要媒体大概也就十家左右,人民日报等都是50年代创刊的,《法制日报》是改革开放后创刊的。一度法学界是把《法制日报》是列为核心学术期刊的。各级公检法在《法制日报》发了一篇稿子,是很荣幸
的事。法制日报在政法界就是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法制日报》的发行量开始下滑。有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公检法三家全部办了自己的报纸,公安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各省的政法委也办法制报。还有就是都市报的崛起,这个信息量大,更贴近读者。这些因素分流了《法制日报》的读者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在转型。为什么我们过去看重机关报,现在我们看重网络和都市报呢?过去我们很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集中在政府手里、都集中在官方。出来一个退休政策可能会影响到很大的一个面,工资要涨一级会影响到家家户户,大家会关注自上而下的信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之后,权力的分配、利益的调整,受官方资源调整得越来越少,大家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单位人了,从上至下的信息需求量减少,横向的信息需求量增加了。我们看都市报可以看到这个商场降价了,那个商场打折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关注横向的信息。当然也包括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p#分页标题#e#
还有一个什么原因呢?我们早期法律非常简单,法律学生和法律人通过《法制日报》可以获得政法界和法学界的信息。现在法学在发展,学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越来越高端,涉外的一些法律、上市公司的法律,已不是大众能够掌握的了,需要专业的信息和知识,这个时候传统媒体就满足不了了。我们过去可以看中央政法委出台了什么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出了一个什么司法解释。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了,他们转向专业的网站和杂志来获取信息了。这样《法
制日报》的高端读者就慢慢的离我们远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制日报》高枕无忧的日子结束了,像国企一样要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过去《法制日报》是非常好的一个单位,包括我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政法大学老师的工资只有300元的时候,我们的工资就有500元了,相当于他们的两倍。我们的发行量很大,从来没有人说我们的资金链会断裂,职工养不起。现在不同了,我们要把报纸像产品一样卖出去,还有我们的广告。我们的生存和经营面临着压力,必须改革。
《法制日报》最近一轮的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的。一方面是必然的因素,要改,面对市场的压力,还有一个偶然的因素,就是《法制日报》来了一位社长贾京平,法律出版社的社长,他是一个法律人。经过党委讨论,最后我们达成一个共识,《法制日报》应该做给法律人看,应该强调法律的专业含量。目前媒体市场在细分。《人民日报》覆盖的是党政部门,《法制日报》就应该是法律人。在这样的判断下,我们开始调整版面开始改革,版面按专业划分:立法版、民商版、司法版、政府法治版、法律人专刊、公司法务专刊等。我05年负责公司法务,和外经贸研究的领域一致。这种改革像在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同样遇到了问题。刚才我讲到这是中宣部直管的报纸,说国庆节到了,要发经典中国,要发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任务我们必须要承担。
第二就是作为中央政法委的机关报,或承担着公检法司工作的报道任务,上面有一个整治自行车被盗的专项行动,专业法律人可能并不十分关心,但是你得报道。还有就是向专业化转型,人才储备不够。在过去传统视角的新闻的时候,故事性的确实不需要专业,但是报专
业新闻的时候,没有法学背景可能就描述不清了。这个时候我们遇到了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一流的报纸需要一流的团队,需要专业的编采队伍。这个报纸变成专业化的时候,全是专家的观点就不好看了。一方面有读者反映看不懂,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又觉得太浅了。经过两年的尝试我们不得不再做出调整。
2007年把体现专业化的内容都集中在周末出版,推出了公司法务、法学院、环球法治(国际法方面的报道),我们称之为《法制日报·周末》。后来2008年2月再次调,调到了今天的样,你们可以留意一下周日的报道,《法制日报·周末》既是《法制日报》的一天,又有自己独立的刊号,如果你觉得平时的《法制日报》专业性不够,可以就订这一天。它的定位是高端的法律人群体。在财经领域大家知道有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是财经领域的高端媒体。经济类的高端媒体异军突起,经营得很好。但是在法治类媒体里还没有一个高端的法治媒体,法治类的《南方周末》。我们做《法制日报·周末》是一个尝试,练兵,积累经验,为将来打造一张给高端专业人士看的法治媒体,弘扬依法治国精神,体现专业特色,培养一支队伍,积累专业的经验,等资金来了之后我们再独立出去。这是一个《法制日报》和法治类的市场的状况。 #p#分页标题#e#
第二部分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法治新闻的三次浪潮。十几年的法治宣传,除了法制日报和公检法的报纸和法律媒体以外,其他综合性的媒体也在做法治报道。南方周末有民生法治,财经也会有一些经济法治。对上市公司的调查,实际上也都属于法治新闻。法治新闻经过改
革开放30年,到底走过了一个什么样的脉络?
法治新闻我认为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简单的说是在改革开放初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十年间,法治新闻的任务就是普法。那时候我们的立法没有现在完备,79年出台刑法,80年宪法修改了一次,后来出了婚姻法、民法通则。可能就是一些常见的为了维护基本社会秩序出台的法律,这是第一次浪潮。宣传传统的民法和刑法。第二次浪潮是从民刑法宣传到了经济法时代。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国人大提出要用十年时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90年代是经济改革的时代。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法律也都是经济法律,是从92年以后迅速的立法,这个时候我们重点的普及宣传经济法。第三次浪潮我总结是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法治新闻开始关注公法领域,关注依法行政,关注政府法治。实际上这三次浪潮是和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也是合拍的。因为我们就从一开始的构建基础法律体系(民刑法)到后来的经济高速立法,加入世贸之后规范政府行为和公法领域。法治新闻应该走了这样三个脉络。我不是说后面的重要前面的不重要,三次浪潮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经济一样是叠加的
我描述一下第一次浪潮和《法制日报》的关系。《法制日报》的报道和第一次浪潮是怎么合拍的?文革结束以后,开始恢复公检法、恢复法律工作,那时候叫归队。政法队伍有的去干校、有的去放羊了,陆续的归队。小平最初对文革的反思就是靠人治不行,要靠制度管人。只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社会才能长治久安。那个时候,宪
法、民法通则、刑法出台以后,《法制日报》的宣传主要是,我们那时候非常受欢迎是侦查通讯,严打的时候我们破了一个大案,抓了一帮盗贼,杀人要偿命。我们那时候是灌输要守法。现在我们的宣传理念已经不是灌输知法守法了,我们要向政府机关和权力部门宣传权力要受约束,依法治国要依法治官,唤起公权力行使的责任意识。宣传理念在变。在这个时期《法制日报》的发行量比较大,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大案和普法的报道,当时离婚案件我们也会关注,构成新闻。
第二次是市场经济法律宣传,我们经历了几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早期在农村改革,出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会出现一些“红眼病”,村委会撕毁合同,收回承包土地。这个时候出现了诉讼高峰,关于农村的土地承包。还有就是城市改革过程,主要是改革国有企业,也形成一轮诉讼高峰。目前“红帽子”企业全国还有90多万家。经济体制改革到哪里立法就跟到哪里,法治新闻热点就在那里。现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改革已经走到最前沿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问题已经是当前的热点。经济报道比第一次浪潮报道还有一些优势。作为党报,会有很多的框框,如果你报道宪政领域的问题,报道一些刑事领域的问题,和政治贴得比较近。刘勇的案子,你去探讨他,可能大家觉得比较敏感。要不要成立宪法法院,要不要推进宪政,这样都比较敏感,但是我们搞经济报道,离政治比较远,第二次浪潮给法治新闻留下了非常大的空间。 #p#分页标题#e#
第三次浪潮就是行政法的时代。为什么要以中国加入世贸为标准呢?我们谈判谈了15年,朱镕基说从黑发人谈到白发人。在谈什么?
第一是要开放市场,电信领域要不要让我们进,汽车领域要不要让我们进,烟草等领域要不要我们进,金融领域要不要让我们进。关税是多少。第二就是法律的出台和实施。政府所有的法律出台不能今天出台明天实施,要至少有一个月的准备期。还有一个是公开原则,法律的所有文件只有公开了才生效,不能内部走文。第三法律要统一实施。除了第一条开放市场的标志以外,其他的都是在谈规范政府行为。所以说加入世贸是推动政府改革,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必须要向前走。中国入世不是经济领域的入世,首先是政府行为的入世,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行为方式。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公法时代的来临。在90年代我们谈到经济纠纷的时候,你们看《今日说法》,那时候都是民商法方面的专家在那里讲,现在站在话筒前的有很多行政法的专家。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大的脉络,90年代基本上是经济学家的话语权的时代,现在是行政法学家话语权的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家发现效率是一个问题,而公平更重要。经济学家着重考虑怎么把蛋糕做大,法律界是考虑把蛋糕怎么分得公平。第三个时代就是公法的时代,法治新闻也就转移到了政府法制新闻。我们把过去每周一版的政府法制新闻版改成每天一版。
第三部分说到法学研究与法制媒体的良性互动。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我觉得首先是法制媒体人和法学研究人士应该互为团队,做法制媒体的后面一定需要一支法学家的智囊团。我想搞法学研究的人应该有这种媒体意识,我觉得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人都非常关注现实,关注法律对现实世界的干预。如果你的一个很好的法学
研究成果能够通过媒体发布出去,不仅仅是你个人的成就感的问题,可以有更大的影响,可以影响立法、司法,甚至可以影响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思想。我们应该互为团队。
第二我们接触到的研究机构的朋友,他们给我们发文章的时候,他们考虑自己的诉求比较多,而考虑媒体的诉求不太多。我写了一个非常好的文章,我发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我发现物权某个领域区分所有权,我发现合同第多少多少条还不完善,会产生歧义。但是很少考虑媒体需要什么。我想媒体是做新闻的,不管你做多专业,媒体永远是一个大众的传媒,他永远在捕捉最新的东西。在我们给媒体联系和投稿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当前的热点话题、焦点话题来写。我们在修改《道路交通法》,劳动法实施条例在征求意见,你就写这两个。证券市场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案件,哪个信息披露不全,谁谁受处罚,你要围绕这个新闻事实为话题启动,展开分析,这样媒体才欢迎。 #p#分页标题#e#
还有一个什么角度呢?在所有的研究人士的法学研究成果里,媒体非常关注的是你们调研性的成果而不是纯学术性的成果。因为纯学术性的成果你们可以发到专业性的期刊杂志,但是调研性的成果媒体非常感兴趣。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我们上周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题是“政府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普遍准备不足”,这是人民大学莫于川老师带了一批博士生走了四五个省实地调研,他们会设计非常好的选题、问卷、调查、访谈,有一个调研的结果。这个调研结果非常好。
据我了解在法学界很多已经转型为调研性的研究。苏力也一直提倡乡土中国的法治,送法下乡。社科院法学所4月刚刚成立了法治国情调研室,是由田禾老师牵头。都作开始重视法学调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老师同学们也可以策划调研性的选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法制的点滴进步提出努力,媒体非常感兴趣,媒体可以为调研提供很多的便利。我们最近非常关心一个选题,你们可以组织一些学生去做。如果你们去河南调研不认识不方便,我们都有记者站,我们有非常好的人脉关系,你想联系公检法、政法委等,我们都可以提供便利,我们可以一起策划。
前两天我和清华大学的程洁老师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时候谈到,他们博士生的论文有很多非常有新闻价值。一个学生选了一个课题是《人民法院的院长到底应该专业化还是行政化》,那就要看在中国法院当院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研究疑难案件还是搞行政管理,他搞调研性的。他选了在上海一个区的法院,找到了区法院的工作台历,这个院长上午参加政法委会议,下午接待上级法院视察,第二天上午参加了防火减灾会议,后天是人事工作会议。80%的时间是在干和法制无关的事情。他在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院长?是需要行政管理型的院长。最近一个声音是在呼吁法治共同体的专业化,这个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还有一个学生调查了贵州省村规民约对解决民间纠纷的作用,他发现村规民约无论是否合法,但是比法律、治安法规还管用。对这些实地的调研我们非常感兴趣。
我今天先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交流,谢谢大家。
王军:大家有什么问题?
刘燕南:您一开始说所有学法学的学生有一个记者梦,您的记者梦实现了,但是法学家梦和律师梦没有圆有没有遗憾?第二个问题,《法制日报》办了一个周末版,我这两年看了山东那有一个法学家茶座,一个季度出一期。那里的文章涉及到哲学、美学很有意思。还有谈到实证研究的,对我特别有启发,向你表示感谢。
万学忠:法律文化味道很浓,而且很轻松。《法制日报》的文风一直让人不好看,因为很专业,这种专业词汇出现的时候,有些时候绕不开。有时候不能写得太白,某某被判了刑,不能做这个描述。我们在周末有一个法学院的板块,有一个思想部落版,贺卫方等名家在那里轮流做东,你们可以看,每周都有。这也是我们比较有名的一个版,有一个版块叫《法学院》,里面有一些论文和好的法律书摘和书评。实际上是瞄着法学茶座去的。 #p#分页标题#e#
第二是关于梦的问题(笑),文科人和理科人在天性上,在思维方式和情感诉求上都不太一样,每个人也不太一样。每个人选择去实现记者梦,做法官和法学研究,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有的人非常适合做法学研究,能够静得下来,他觉得很有乐趣,内向一些。研究能力很强,可以做学术研究,但是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有的对法官非常感兴趣,非常有支配欲,很有成就感,他可以做法官。
另外的人喜欢自由、散漫,不喜欢为具体的案件动脑筋,喜欢超脱的东西,你可以做记者。我们今年招考大学生的时候,几个学生被录用了,很让我们感动得是他们说,在公司、在律师事务所都实践过。收入不少,但是都是为具体的事物在努力,但是做记者会关注超越局部利益的东西。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这两天一直在做抗震救灾的报道,这样能够把我们的情感和通过我们的努力体现出来。做记者的独立性非常强,一支笔,你的眼睛和思维就可以实现了,不需要太多的条件。这时候也很能体现你的价值,这里有很多的乐趣。但是做记者要有激情,要永远“在状态”,只要你想到采访马上就进入状态了。有一些人也在做编辑,但是性格非常内向,就画画版,没有创意。对他也很痛苦,这种人做公务员更合适。
王军:我问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用过学生的稿子?一般来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有机会在你们那里投稿?
万学忠:用过学生的稿件,但是学生稿件不是我们首选的。根据我们当前的精神,《法制日报》是全国一流的报纸,就同一问题发表观点,即使完全一样,我们也希望发表观点的是“大”家。我们希望就是核心,参与立法的,就是领头的,这样才体现权威性。偶尔会用学生的文章,这时就需要学生的文笔非常好,不是在理论方面有造诣,而是在观点方面,你写言论性的、时评性的,没有问题。
提问:我提个问题,有一些法制媒体喜欢在一些大要案出来之后,终审判决之前,就组织法律类的专家进行座谈。你们怎么来谈这样一个现象,究竟是对审判独立的支持还是干扰?
万学忠:我们也会听一些论证会,这是很好的新闻线索,如果它是新闻,对我们的选题有很好的帮助。现在论证会有泛滥的趋势。这种论证会确实有时候是单方面提供材料,专家仅就你提供的材料发表论证意见,有时候不免失之偏颇。有过一个调查,这种论证对法官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没有影响。有些时候会产生影响,前提是你提供的事实是很客观的,专家论证很权威,在一些疑难案件的处理上为法官提供参考。
我们报道的时候很慎重,我们是维护司法权威,不会对敏感问题在没有判决之前发结论性的意见,也不会轻易为已经生效的判决发出质疑。无论对与错,我们还是主张维护法治的权威。有什么问题,还有内参来向上面反映。 #p#分页标题#e#
王军:向焦点访谈这样办,第一关注的多,第二你们还会有创收。
万学忠:在《法制日报》没有一个人敢为了个案创收,过去不敢保证,2005年贾京平社长到报社之后,他自己亲自起草这么厚的文件,出现一例就是“休克死”,这些年没有一个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干扰司法机关。
王军:有没有连续追踪报道?
万学忠:我们追踪一个个案一定是一个公众事件,比如说许霆案,我们确实展开讨论了,但是我们的讨论不会向专家论证会一样提前有定论。我们请了很多的老师一起找刑法学界的名家来谈。这个时候一定是无私的我们才会去做。如果有倾向性的,我们不会去做。
提问:万先生您好,我想问个问题,我原来翻过几次《法制日报》,但是看了几眼就扔到一边去了。包括您所在的团队,有没有想过对我们学生有教育或者把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考虑。我看财经的报纸之后,我觉得《法制日报》没有更多学生应该吸收的东西。现在让我把《法制日报》具体的某个东西当例子,我也记不得了。
万学忠:全国现在有600多家法律院校,师生更多,我们也关注过法学教育的状况,确实应该对法律学生这一部分,包括就业和选择提供好的帮助。我们这一块的报道都集中在法学院的专刊里,和各大法学院的院长有联系。
提问:我不是说的一些就业类的写作,而是案例和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说典型的一些大学生的案例进行一下讨论,有哪些学术观点,成为最终走出一个什么样的路子,现在有时候会讲现实当中的案例,但
是我没有看到。
万学忠:这个意见很重要。我们做过一个《法辩》版,但没有持续下来。我回去反映一下,应该是对热点问题有观点性的、引导性的报道。
刘燕南:刚才问您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也是一个学文科的学生,但是后来学了法律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写不出东西来:我好不容易想引用一个词,老师说不是法言法语。法学有时候和文学是冲突的,你进入到这样一个非常规范下的东西,你的思想是被禁锢的。记者,尤其是学法学的记者,能够在文学和法学的较量间工作。我看您一张嘴说话,就知道这个人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了。我们的刑法是79年的,民法通则是86年了,我感觉您还是偏文了一点或者社会公共活动一些了。在这之间能不能有一个让我的词汇能够写言情小说那样的夸张,那种激情。作为一个记者是要有激情的,这种激情你要一直保留着,你要不被冷冰冰的法律所桎喾。同时有一个转换,在我探讨法学的时候,不失法律人冷静的思维,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学法学出身的,但您做记者,您的感受是什么? #p#分页标题#e#
万学忠:可能最好的途径是把你调到《法制日报》来(笑)。我本科是学中文的,后来学双学士学的法律,没学什么东西(笑)。我
从学中文转学法的时候,他们说你有什么感受?我说感觉太好了,学中文比较感性,学法律冷静一些。学文学的时候,所有都是张扬人性的。比如离婚,在文学上是受鼓励的,讴歌追求爱情的。而离婚在法律上就是三个关系:人身关系,孩子的赡养,财产分割。
提问:您好,刚才那位师哥谈到专家论证会的情况,我想问一下,以后你们遇到这方面案子的时候,会不会下一个自己的结论认为这个案子应该怎么样的走向?或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万学忠:在报道中吗?
提问:对。
万学忠:在报道中不应该下,对法院没有判决的东西,媒体不应该过多的下结论。
王军:判决后呢?
万学忠:如果质疑的东西我们也会非常慎重,对公众事件我们就客观描述。这种客观表现为一种描述上的平衡:A方是这样描述的,你一定要描述B方是怎么说的。如果从头至尾都是A方的描述,这样就不客观了。即使你有倾向性,你把双方的观点都摆出来,也是尽
到了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王军:我们今天这个活动基本上就结束了。我听了今天的演讲有很多感悟。首先了解了法制方面的新闻媒体形成一篇报道或者说形成一篇文章,其中的过程。我们做老师的更关注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这对于目前评职称至关重要。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近期形成了一个片断的东西,不能够构成一个一万字的东西,我愿意先发表出来,作为一个闪光、一个火花,是一种局部的成果。在若干个这样的成果之后,我可能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所以作为我自己来讲,我非常想利用报纸的媒体反映出我阶段性的想法,一个不适于用一两万字描述,但是很适于用两三千字表述的想法。对于同学来说,肯定是有希望在媒体发表的,问题在于,这些年我自己碰到的大量的学生论文,文字能够特别到位的毕竟还是比较少,希望大家多练,也可以和我合作,我们一起搞的话会好一些,机会会更多一些。总而言之,练笔实际上就是练脑,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万主编今天来到这里给我们作演讲。(掌声)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