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界新闻 >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7-12-07 点击:

12月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中俄能源研究院,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开幕。本次研讨会设有:开幕式、主题报告、“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论坛,“一带一路”与民族事务治理论坛,主题论坛。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襄此次盛会。此次研讨会主要就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贸易合作更好发展、总结并交流民族事务治理经验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奥列格?杰米好主席,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开忠教授,兰州大学原副校长杨恕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余家豪研究员,波兰雅盖隆大学Jersy Rosinski(波兰)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中心主任施祖麟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教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谷克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瑞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卢鹏起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青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等领导,来自美国、俄罗斯、波兰、爱尔兰国际知名学者,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记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致欢迎词,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奥列格?杰米好主席讲话。黄泰岩校长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地联动,东西双方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本次论坛就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广泛的学术探讨,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在大会上提供他们的智慧。这些智慧和理论的贡献应该说对于提出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价值,技术建设性的建议,对于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将起到一个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奥列格?杰米好主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能源合作机制,对于亚欧大陆各个沿线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经济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研讨会主题报告由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青觉教授主持,经贸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发表了11场专题报告。林桂军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包括:贸易通、设施通、政策通、民心通、资金通和八个重要的合作领域,提出基础设施优先,能源投资重中之重的观点,二者为“一带一路”建设里最为重要的内容;并从三个方面对合作范围进行阐释:一是,基础设施优先,核心任务是推动运输、电信和能源项目的实施。二是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减少贸易障碍。三是推动金融一体化。杨开忠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经济利益再造的战略性影响;并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阐述了大珠三角,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提出把大珠三角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首要中心地区。使其成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从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首要经济中心对国家的挑战和影响进行论述。杨恕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问题,民族发展水平差异;他认为民族和宗教是最具有动员能力的两个因素。Jersy Rosinski(波兰) 教授首先对波兰雅盖隆大学做了全面介绍,并且提出“一带一路”发展中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并把“人”作为其核心要素。黄晓勇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将助推全球化和国际新秩序、有助于消除战乱和冲突,营造更加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与中亚和中东国家日益紧密地合作助推能源提速,以及带来更广阔国际交流的发展前景和机遇。韩文科研究员提出“一带一路”是要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建。并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和能源合作,中国的发展方向、责任,这种责任就是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朝着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这个方案中融入了新的理念,这些理念也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和诉求,并且指出要将能源优势作为经济发展优势以及区域能源安全问题,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黄建忠教授介绍了在十九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空前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世界经济的新机遇、新阶段、新问题;对全球化经济结构演化的特征、趋势及其影响;同时也指出世界经济的转折与不确定性,以及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四大矛盾”进行重点介绍,他指出这四大矛盾包括:“新常态”与“异常态”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深化”与“浅化”的矛盾、“政府失灵”与强势政府的矛盾、“供给侧结构改革”与需求端管理的矛盾。施祖麟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从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方面进行阐释;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建设的总体方向:一是以建设国际大通道为引擎,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二是以建设国际大通道为引擎,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在投融资体制和经贸往来这方面要不断地升级。三是以增进各民族福祉为导向,解决好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四是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五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民族特色的文化优势。余家豪研究员介绍了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领域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谷克鉴教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基础和逻辑;在实施过程中,基础设施和能源投资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苏剑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宏观经济和外汇储备方面的影响。

    12月2日下午,“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论坛在湖北大厦梁子湖会议室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住房和规划联合会、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院长解树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赵作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瑞教授、爱尔兰科克大学教研发展中心Catherine O'Mahony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ustafa Ozguven(慕英杰)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崔凡教授、国际住房和规划联合会Tom Wolters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王飞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罗立彬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吴钢博士九位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一带一路”中的经贸合作展开了论述。 

    专家们认为,中国从沿海之国逐渐转变为平原之国,而之后有望转变为内陆之国,目前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价值洼地,有必要将高端要素向西部地区倾斜;有必要建立“一带一路”建设委员会平台和综合信息数据库,整合平台机制,提高运作效率;在“一带一路”倡议当中,民族地区通过机制创新振兴边境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个案,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要注重“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机遇与战略;在互联网为文化贸易提供了新的形式,文化产业全球分工和专业化深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条件提供了我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机遇,因此,需要吸收全球企业和人才来提高产品质量,也要强调科技与传统文化产品相融合,更要合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作用;要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路径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确实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跳板,同时,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也更具有比较优势。 

    12月2日下午,“一带一路”与民族事务治理论坛在湖北大厦清江会议室举办。来自美国、俄罗斯、波兰等国的专家,国家民委、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国内政府部门、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学者、媒体代表齐聚一堂,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分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丁宏教授主持,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朱伦研究员、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黄东辉副主任、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史志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马俊毅编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马克思副研究员等八位国内外学者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问题及其治理状况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专家们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路径。他们认为,各民族在历史上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拓展、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成果,沿线国家从大局出发,才能实现各民族互利共赢。与此同时,我们要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杂民族情况,重视和汲取各国民族事务治理的经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不同于西方的全球化主张,具有突出的合作共赢特点。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新思路、广视角、多渠道,不仅要注重经济手段,还应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注重民间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基础,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注重发挥责任共同体的作用。学者们也对“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民族领域的议题研究进行了展望。继八位学者发言之后,与会学者还就共同关心的国内外民族事务治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互动。  

    12月3日上午,“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研讨会主题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区一层报告厅举行,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乌小花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爱尔兰科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华侨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研究进行了发言与广泛的讨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研究员认为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可能要密切注意民族问题这么一个现实。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联动性和规模性、传导性、持久性等特征。国家的多民族性质,使得民族问题可能会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身。民族问题与宗教、教派、部落、地区问题、国家政策交织,外加第三方势力的挑拨使民族问题更为复杂。一国境内外多民族具有认同的倾向,有的甚至可能取代国家主权的认同度。“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中国企业或者与中国合作的企业在进入对象国市场后,由于政治与政策环境的变化可能出现对项目投资、运营不利的结果,即面临政治层面的挑战。还面临各国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经济金融风险、安全风险、民族与宗教文化排斥带来的社会风险。解决“一带一路”民族问题,一是可以将国家间的地理界限打破,为经济的融合包括跨界民族问题经济融合、人文交流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提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缩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三是有利于改善区域治理,包括改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区域治理。 

    爱尔兰科克大学的Marian Mccarthy教授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中教育国际化问题。通过推行教育和学习的国际化,建立教学与合作中心,打造国际教育共同体。未来“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的推行中,要着重鼓励和培养国际性教学人员,深入探讨教学方法,以校友联合网络和合作中心等形式与“一带一路”国家化相联系。通过引入国外学者,深入交流教学与科研思想,促进教师的持续再教育,发挥“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培养教学人员教学能力。如中国孔子提出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与20世纪末期Howard Gardner的观点类似,美学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对全球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带一路”过程中推进教育国际化,需要高等学校之间建立关系,尊重相互的文化以建立信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国庆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基础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在一个现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里面如何来发挥它的传统的力量和现实结合的关系。全球化发展至今,文化的全球性和流动性已成为世界性特征,面对这一新的全球化的思潮,如何来调整我们自身的原有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问题。文化交流表明“一带一路”中人的概念,而经贸合作则涉及物的概念,但是物的背后,则涉及“一带一路”社会观的问题。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例,人口流动、商品流动、信息流动是跨区域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所蕴含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包括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民族、区域、历史和现实问题使得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之间存在复杂性的联系,“一带一路”永远充满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合力。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黄梅波教授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问题。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大于引进外资,标志着我国企业已经进入走出去的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2002年之后一直上升,但是相对于GDP水平而言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规模绩效低以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显著低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率。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地区为亚洲和拉丁美洲,走出去企业的竞争力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偏弱,且主要集中于零售、制造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相对技术含量较低。原因在于走出去企业主体是国有企业,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和资金方面存在优势,但在治理结构方面则存在问题。此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间较短,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国际知名度不高、国际知名品牌较少也是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等现象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营造不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国内经济自由度偏低,政府主要比重过高,对外投资配套服务不足等因素也限制了走出去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为改善我国走出去企业竞争力不足的现象,一是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对外投资机制;二是要鼓励有能力、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鼓励政策,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加强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以及海外人才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民良研究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案例,探讨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他认为,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在培养民族地区人才方面,非常重视技能比赛,重视建立创新型工作室,组建研究型队伍。内蒙古企业非常重视发挥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也非常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但创新型工作室在荣誉认证、晋升通道、技能再培训、退休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培养理工科高级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把人才培养跟自治区发展规划衔接起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竞争性的空间已经打开,技能型人才出现地位急速提升态势。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院长王新哲教授着重讨论西南沿边自贸区的构建。西南沿边自贸区大概概念是以广西、南宁、云南昆明为核心,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沿边崇左百色的沿边口岸、云南锐利、河口、畹町、勐腊等边境口岸为依托的沿边自贸区。西南沿边自贸区将成为东亚和南亚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方向,有利于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通过把沿边的经济增长洼地变成经济带,成为沿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通过以南宁和昆明为核心,以北海、钦州、方程、百色、崇左、锐利、畹町、河口、勐腊为支撑,以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两国两园、出口工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示范区和优先区,最终目标就是建成沿边地区特色鲜明,而又有示范性的自贸区的试验区。西南延边自贸区具有地缘相近、交通设施便利、平台载体成熟、合作机制完备等优势。 

    美国罗德岛大学肖经建教授认为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包括很多发达国家,包括很多不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低。各国数据显示,男性的金融水平略微高于女性,美国的金融知识水平略低于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家。受教育水平越高,金融知识水平也越高。年龄与金融水平之间则存在倒U型关系,中年人金融水平最高,老年较低。西南财经大学数据显示,国有企业职工的金融能力较高,城市户口、非当地农村户口的居民金融能力较高。消费者金融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尤其是金融福利水平。金融知识水平较高,财务行为更加利好,更有可能拥有风险性资产,投资盈利的可能性也更大。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教授探讨了巴以冲突中民族因素对“一带一路”项目影响。近代以来,1947年联合国181协议巴以分制后,巴以双方一直矛盾不断,一共爆发了五次冲突。我国资金要进入到以色列地区,不能回避巴以之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2014年之后巴以之间签了较长时间的停火协议,但犹太人跟阿拉伯人间的矛盾依然根深蒂固。2016年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13.5亿美金,成为以色列在全球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也是亚洲最大的合作伙伴。中国与巴勒斯坦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地区,对投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对走出去的企业高层、国际化人才以及劳务输出工人进行培训将变得非常重要。 

    波兰雅盖隆大学Piotr副教授探讨了波兰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2011年中国与波兰签订合作贸易协定,标志着两个国家在当代的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既体现了中国走出去战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战略,也为中国创造了和平发展的稳定环境。东欧和中欧国家则可以通过“一带一路”促使或者迫使自身加快发展。波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贸易和交通等。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和波兰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很多不平衡,因此波兰在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中可以更加注重出口。在投资方面,波兰自身稳定的社会体系、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投资空间。中国对波兰投资,应该注重于创新性的行业,如采矿、能源、电力、电缆等行业,波兰当地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可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在资本市场方面,波兰在中国大陆发行国债有利于人民币多元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未来波兰和中国需要建立互赢型合作,按市场原则追求务实合作,并加强创新和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倡议同样面临挑战,一是能否为周边国家带来利益存在质疑;二是普惠性存在质疑;三是法律与制度方面存在障碍。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何佩生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这一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设计新的制度。在设计制度时,不需强调制度是私有还是共有,是真实还是非真实,而是要强调制度在时间空间的作用。制度的可信度决定了我们在制定政策时的措施,可信度较低的制度可以采取命令禁止的方式,而可信度较高的制度则可以采取扶持的方式,“一带一路”倡议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制度也可以采取这一策略。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多国专家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平台,为我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了宝贵力量。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发展、能源合作和民族事务治理效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