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法学论文» 国际经济法 >

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__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缘优势为视角

时间:2008-11-17 点击:

 

摘要:论文分析了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提出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指出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强调内蒙古自治区应当充分发挥与俄罗斯、蒙古接壤的地缘优势,积极推动中俄蒙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建立提供有益的前期实践。

关键词:东北亚 区域经济一体化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内蒙古自治区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又是连接东北和华北沟通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具有向北外开放的优势。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国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密切,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同时,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有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作为西部地区,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的提出与前景分析

(一)东北亚经济圈的概念

按照自然地理的划分方法,没有东北亚的概念。如果把东北亚理解为亚洲的东北部分的话,东北亚则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端,即北亚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附近岛屿。广义的东北亚是指东亚+北亚。即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或者说,整个亚洲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北起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部各省,在世界公认的东南亚国家以北的国家或地区,都可算作东北亚地区。
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由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以及蒙古共同构成的经济圈可以称之为东北亚经济圈。这里的俄罗斯指俄远东地区,中国则是指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自治区在内的东部地区。其中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东部地区是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的中心地带。东北亚总面积近9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亿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2004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内的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4.4%, 虽然东北亚五国已成为中国,特别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但是东北亚经济圈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上却远落后于东盟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p#分页标题#e#

(二)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积极与消极因素

首先,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经济优势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后经济合作互补性的大小。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优势分析,中国的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在经济上有紧密联系和人员的密切往来;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森林、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日本和韩国的资金、技术优势明显却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俄罗斯地广人稀,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此种模式的互补性不仅可以大大促进区域内部的货物贸易快速发展,我们还可以借鉴CEPA的经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吸引投资,使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其次,地缘利益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各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周边邻近国家或地区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来往,而且一般这种来往比与区域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来往更为频繁。因此,地理位置的临近会使区域内各国产生所谓的地缘利益,即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挖掘出区域经济在无组织状态下所不可能产生的特殊经济效果。当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不强的时候,区域经济合作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伴随着经济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金融、投资活动等日益国际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各国和各地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国家面临着全球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很难以自己个体的力量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因而需要与其它一些国家组成一个整体作为依托,谋求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而与周边邻近国家或地区联合成整体则是最佳选择,以此提高其集体竞争能力来与区外势力相抗衡。
第三,在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历史上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较大,同属儒家文化圈。这些国家在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这种共同的文化基础势必影响民众、商业团体和政府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形象的将其称之为东北亚文化圈,共同的文化基础为构建经济一体化格局奠定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该地区也具有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因素。#p#分页标题#e#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一地区经济形态多样,既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也有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还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经济。东北亚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经济形态,经济交流合作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多样,这是影响合作的又一因素。在东北亚既有像日本、韩国这样发达的资本义国家,也有像中国这样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还有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瓦解,正在逐步转型的诸如俄罗斯、蒙古这样的国家,更有像朝鲜这样相对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各国间相互理解、增进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客观上也限制了区域内各国的合作。
第三,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冷战时期的东北亚,是世界上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东西关系、南北关系交错,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共存。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些国家还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部分国家甚至还处于敌对状态。受这种地缘政治的影响,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曾经处于较低层次,各国的经济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分析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趋势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己经成为世界性潮流。截止到2004年5月1日,在WTO注册的区域贸易协定已有208个,区域协定内贸易早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5-60%。截至2002年底,全球共有255个区域贸易协定FTA。在所有的FTA中,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世贸组织146个成员中的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 这充分说明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都在推进或深化一体化进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受保护的国内市场,有单独的货币金融、财政和税收制度,有自己一整套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这就使得经济国际化和国家壁垒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国家壁垒的阻碍,实现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和协调。
其次,各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空前增强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得到了空前加强。随着国际经济交往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使各国政府的国际协调和调节职能逐步加强。除了建立起多边性国际组织进行协调外,一些国家政府出面,组成一体化的经济集团,来进一步加强有关国家经济的协调和联合。#p#分页标题#e#
再次,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刺激因素。随着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经贸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间的经济矛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一些国家为了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和优势,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联合组成经济一体化集团,而一些区域一体化集团的发展又会刺激其它区域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东北亚国家对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也充满期待。就中国而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与地区环境自不待言。这不仅有利于集中精力专注于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有利于国内民族问题、地区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提升国际地位。对于日本,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与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不仅可以扩大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改善其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东北亚国家中的形象,而且为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奠定基础。对于韩国来说,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改善与朝鲜、中国、俄罗斯的关系,赢得和平建设环境,而且还会大大提升其国际声誉。对于俄罗斯,通过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带动西伯利亚特别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减轻社会动荡、稳定边疆、确保国家安全。同时,通过区域合作,俄罗斯也可以改善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关系。 因此,无论从外部条件来看,还是从内部需求来说,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大势所趋。

二、未来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未来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骤

关于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已提出多年,但是迄今没有达成任何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从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中、日、韩、朝、蒙、俄等国首先进行双边合作,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再到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态的运行机制做保证。因为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上与欧美各国不同,针对该地区自身的发展特点,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各国家经济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区域性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这一地区能否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联盟阶段顺利发展的问题。因此,应当审时度势,在现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地扩大合作范围,来寻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p#分页标题#e#

(二)未来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国内很多学者着重论述中日韩三方的多边合作对未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认为,在在看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中俄蒙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它同样有助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早日实现。
2003年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贡恰罗夫在与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座谈时,就中俄关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贡恰罗夫说,俄罗斯把中国提出的振兴东北看作是一个机遇,俄愿意积极参加。他建议中国振兴东北与俄开发东部能同步进行,如能抓住这个机会,对中俄两国都很有利。俄罗斯愿意在能源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开展旅游等多领域与中方合作。近年中俄经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趋势:2006年两国贸易再创新高,达3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尤其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中俄边境地方经贸合作日趋活跃。2006年中俄边贸额达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双边贸易额20%以上。两国毗邻地区还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开展轻纺、家电等日用品的生产,以及现代物流、木材深加工、资源开发、金融服务等多种合作,对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着积极作用。
中蒙两国之间有着长达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中蒙关系为两国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的今天,中蒙经贸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国家间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贸易额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底,中国在蒙古国注册的企业达1640多家,注册资金总额为4.6亿美元,占蒙古国吸引外资总量的40%多,是当之无愧的蒙古国第一大直接投资国。2005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为8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几年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蒙古国政府已先后同中国政府签署了《中蒙政府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中蒙政府关于海关互助与合作协定》、《中蒙政府关于保证进出口商品质量和相互认证的合作协定》、《中蒙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等近10个双边合作协议,为中蒙经贸合作的发展搭建起稳固的法律框架。[10]
上述有利因素为进一步深化中俄蒙经贸合作,进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省份,应当在中俄蒙多边合作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内蒙古自治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独特优势#p#分页标题#e#

(一)内蒙古自治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缘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对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4240公里,自治区境内分布有18个陆路口岸,其中满洲里是目前我国对俄罗斯最大的陆路口岸,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的最大口岸。更为重要的是,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东北地区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辐射区域。内蒙古东部地区邻接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紧邻环渤海湾工业圈,西部地区与中国西北部省份相邻,它不仅仅是连接我国三北地理大通道,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更有利于把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功能扩展到我国的华北甚至西北地区。未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充分发挥内蒙古的重要地位,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促进中俄蒙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

虽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早日实现。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先建立起多层次的合作,尤其是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的地区应当首先发挥积极作用,中俄蒙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不失为一条现实的途径。
1、创建边境经贸合作区的法律依据。为了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中俄蒙经贸合作的层次,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是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因为,在边境线附近的合理范围内设立边境贸易区并在贸易区内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符合WTO最惠国待遇的例外规定。它可以作为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参考依据。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中对边境贸易的有关规定,构成了边境贸易优惠政策和实施特殊优惠贸易安排的国内法基础。内蒙古自治区也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外贸易的自治立法和地方立法中对未来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留出适当的空间。其中,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对外贸易管理自治权,逐步修改完善外经贸立法内容,制定出既体现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富于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地方对外贸易法规体系至关重要。此外,注意与中央政府和相关产业界的充分沟通,争取在中央政府决策时,能够提出适当的建议,为相关单位和机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p#分页标题#e#
2、边境经贸合作区的性质与内容。边境经贸合作区的性质应界定为:中国边境口岸城市与俄联邦边境口岸城市、蒙古国边境口岸城市之间关于毗邻地区更加紧密的双边边境经济贸易联系安排。它是一种边境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最终应通过三国政府谈判签署协议,并在协议所限定的地域范围内,实行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在内的类似自由贸易协定的某些安排。它将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实现提供前期的准备。对于俄罗斯、蒙古而言,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经贸联系成为俄、蒙扩大相邻地区财政收入的基础,并为这些地区的居民消费品和食品供应提供有力保障。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有助于维护三国边境地区的良好状态,在整体上对多边关系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积极推动中俄蒙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还意味着在三国间限定的区域范围内创设一种新的制度构建。它不仅仅涉及边境贸易和边境经济技术合作,而且是对各自贸易制度内部的局部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调整,是三国贸易制度相互衔接的一种新尝试。
3、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具体制度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贸易的便利化。简化商务人员往来的签证于续,协调各自的产品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和无纸贸易的海关管理制度。
(2)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建立和完善投资规则,确保政策及程序的透明度;投资的便利化主要指简化投资于续,提高效率。
(3)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为服务贸易提供互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功资本市场的一体化。
(4)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遵循WTO知识产权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实行更加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增加执行程序的透明度,保证不给合理贸易构成壁垒,以有效保护双方利益,激励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5)通过协议性国际分工,加强产业内部合作。协议分工涉及的是在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通过协议分工,各方不仅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各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6)技术合作。各方可以通过缔结研发战略联盟的方式加强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的竞争力。
(7)环境保护。首先要逐步消除环境壁垒,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其次要在不妨碍合理贸易与投资的前提下,提高部分行业的环境标准,限制重污染型企业的投资;第三,要加强环保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开发。#p#分页标题#e#
(8)争端解决机制。在不违背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常设机构,负责争端的受理、调查和解决。
总之,中俄蒙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和后续建设将会极大地促进中俄蒙边境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进而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前期实践。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俄蒙区域性经贸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应当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地缘优势,这既有利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可以为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贡献力量。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