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法律书屋» 法律书评 >

姚金伟: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道德反思——《欲望与利益》浅析

时间:2011-11-11 点击:

为了更好的理解赫希曼教授的思想,我进一步阅读了马克斯·韦伯所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R·H·托尼所著《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个阅读历程,对我就像是“凤凰涅槃”一般,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更真实的看到了那个被恶棍们所丑化的文明的精神核心。正如,黑格尔所说,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他所在的历史。历史终将给出人类的正义。

赫希曼教授以“欲望”和“利益”及其关系为线索,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为我们描绘了中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变化历程:基于对人欲望破坏性的恐惧,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控制欲望的方法,从“压制、驯服和克制”到“用有益的欲望制衡有害的欲望”,再到“用温和有益的利益来控制恶的欲望”。当我们紧跟着教授回溯这段历程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资本主义的精神是理性和审慎······在受利益驱动的行为被视为主导行为的情况下,欲望无需被考虑在内。[1]同时,教授还对在个体“自利”动机下所带来的经济扩张对政治秩序的作用,做了考察,最终发现“经济的扩张既促进了政治事务的发展,也导致了它们的恶化”[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私有财产的存在,为人们质疑和反对当代权力提供了物质基础”[3]。更通俗的说就是社会的有产者会推动政治的不断革新与改良,从而不断追求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而这都是建立在个人追求“温和有益”的利益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追求其自身利益,这可以最好地实现一般福利”[4]。

高明一些的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可能会反问道“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个人理性很可能会导致集体的悲剧,而博弈论也证明了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解释自利的正当性呢?”事实上这就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不能脱离对宗教的认识。实际上,赫希曼教授的书是存在一种西方文化上的共识或者更专业一点就是普芬道夫所说的“语言背景”。而这种显而易见的自然理性,恰恰正是当前中国社会所缺失的——一种宗教道德:对上帝的敬畏感和由此产生的责任感。

赫希曼教授所说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被进一步缩小为物质利益即金钱和财富,而获取利益的方式就是贸易和商业。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世纪,挣钱被认为是罪恶的,商人不仅受到世俗政权税收的压榨,同时还受到精神政权上的诅咒和批评。其处境与当时中国盛行的“重农抑商”而导致的社会对商人的歧视,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新教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现象。特别是加尔文宗的“先定论”和路德宗的“因信称义”以及英国的清教思想。使得商人的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仰应该是实践性的,而不应该是虚无的空谈······劳动和勤勉则是自己对上帝应尽的责任······博取上帝青睐的标准由道德说教变为创造财富的多少······用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5]。这些振奋人心的口号,让上帝的子民们突然间兴奋起来。向世人证明自己得救,获得主的恩宠而成为他的选民,成为人们勤勉奋斗,努力拼搏的无穷的动力。商业和贸易就逐渐繁荣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伴随商业与贸易繁荣并至的还有社会道德伦理的堕落,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不法竞争,官商勾结,贪污腐化,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充斥着谎言、虚伪、丑恶,投机主义分子大行其道,正直善良之人寸步难行,社会的法定制度让位于潜规则,非正式制度成为奴役社会的法则,正如,孙立平教授所说,“当前中国已步入崩溃的边缘”。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早期,也出现这种问题,而这严重违背了“资本主义的精神”。 R·H·托尼批判道:“幸福和满足的源泉并不在于人满足愿望的能力之中,而是在于人关注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能力,以及他的具有道德认可或道德满足感的同伴的能力·····社会问题并不是一些数量问题,而是涉及到比例均衡的问题,并不在于财富的数量,而在于你的社会制度所具备的道德正义。”[6]他举了一个例子:产业与职业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唯一标准是为股东提供金融回报,而衡量后者成功的尺度则在于,他们所履行的服务[7]。事实上我们需要明白,宗教改革并不是反宗教,相反恰恰是更严格的过宗教生活。一种对上帝的敬畏而产生的责任感以及实现自己的就与解脱的宗教情感。正如米尔顿在《失乐园》中描写天使米迎勒对亚当所说:只要实践,再利用你的知识,加上你的信仰、德行、忍耐、节制,此外还要加上爱,仁爱其他一切灵魂,这样,你就会高兴地离开这个乐园,而在你的心里,还存在着一个比这里更快乐的乐园[8]。而历史也见证了,资本主义精神战胜了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内心贪婪的欲望:西方诸国掀起了改革运动,消除社会的罪恶和丑陋。从而到现在资本主义仍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当然作者也承认,社会中个体的自利会产生利益纠纷。而这恰恰就构成了推动政治改良的动力,更好的协调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社会个体可以追求温和、无害的利益。而马克思及其徒子徒孙们所谓资本的血腥性以及相关的阶级冲突理论,不仅在实践上开了历史的倒车,即便在理论上也存在致命的漏洞:将动机等同于行动,将个人观点覆盖群体观点,主观臆测历史的进程。殊不知他所从恩格斯那里接受的信息只是历史的偶然片段。这个老愤青忽视了资本主义更核心的精神气质。历史打了一个盹,便被开了倒车。

当然关于赫希曼教授所谈到的理性、审慎的资本主义精神即,通过追求温和、无害的利益来控制住欲望的罪恶的观点,在思想界仍存在着争论。在我看来,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蕴含其中的一种道德上的自律,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道德律令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建构来进行体制的革新,消除当前的社会问题,化解社会危机。不然,卡尔·马克斯所预测的革命迟早是要来的,只不过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罢了。

 


【作者简介】
        姚金伟,单位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注释】

[1] 参见艾伯特·奥·赫希曼著 李新华 朱进东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124——125页。
[2]参见艾伯特·奥·赫希曼著 李新华 朱进东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114页。
[3]参见艾伯特·奥·赫希曼著 李新华 朱进东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116页。
[4]参见艾伯特·奥·赫希曼著 李新华 朱进东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105页。
[5] 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51——162页。
[6] 参见R·H·托尼著 赵月瑟 夏镇平译《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5——6页。
[7]参见R·H·托尼著 赵月瑟 夏镇平译《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页。
[8] 转引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1页。

 


【参考文献】

{1}艾伯特·奥·赫希曼著 李新华 朱进东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R·H·托尼著 赵月瑟 夏镇平译《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