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重要会议纪实» 高伟绅经贸法律博士论坛 >

高伟绅论坛第77期:石静霞讲座实录

时间:2011-10-22 点击: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地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远楼模拟法庭

 

   王军: 各位同学,我们今天的讲座是这个学期的第一场讲座。今天的讲座非常特殊,是我们自己的老师讲座,就像在家里一样,老师很轻松,同学也很轻松。今天的话题也很特殊,石静霞老师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了五年,拿到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J.S.D学位。目前拿到这个学位的人在全国也是非常非常少。今天的机会很难得,大家对去美国留学都不陌生,信息也很多,多数同学通常是读L.L.M,待一年,然后就回来了。第二种就是读J.D,第三种就是S.J.D或J.S.D,读得人比较少。每一年从美国大学获得S.J.D学位的中国人很少。进入耶鲁这种名校读学位更是非常不容易。今天的主题是中美两国法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石老师讲一个小时,然后是提问环节。今天全部的信息都能上网,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下面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石静霞老师给我们做讲座。

 

    石静霞:非常感谢王军老师的引言和开场介绍。如王老师刚才所说的,我是咱们经贸大学法学院的老师,只不过最近这些年在美国,不在国内。这学期我在开一门课《世界贸易组织法》,是给本科生开的,规模非常小的一个课。五年来,回到经贸大学法学院,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同学,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愿意给大家分享我对中美法学教育的心得体会。首先我非常感谢大家,牺牲自己的学习或休闲时间坐到这里来听我讲这个题目。我也希望我能给大家带来一点你们想要的知识或信息。这个讲座的形式基本上是这样,我先讲一个小时,然后开放提问。但在我讲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打断我举手提问的。在后一个小时,我希望能更多地听听大家的想法,我们之间会有一个ideas的交流。

 

    选择这样的一个题目,主要是出于自己这些年从事法学教育,同时也接受了几年美国的法学教育的亲身经历所有的一些心得和想法。我自己的专业是国际法,多年来大多数的讲座,不管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我通常会选自己学术领域里的一个特定法律问题来讲。但近些年来,我发现无论是从做学生的角度,还是从老师的角度,大家从更宏观的层面上非常关注法学教育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背景而言,这些年的经历使我对于中国以及美国法学教育的体系,也相对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所以这些年,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咱们大陆的法学教育,在座的各位包括我本人都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我也是从你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从大学的本科到硕士、博士、出国学习。只不过现在的角色有所不同,我是老师,大家是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再来看中美的法学教育,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有哪些不足的方面,为什么会这样。当然原因有很多,甚至包括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同学说我希望有机会能够去更先进的国家来学习一段时间的法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学教育到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东西?除了比较现实的考虑外(诸如我在国外拿一个学位,能够在国内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们也需要考虑为实现这个愿望你所需要付出的。比如说关于钱的问题。法学院的学费是很贵的,如耶鲁法学院的学费现在在45左右。而且在美国,法学院的学费是每年在以3%5%的幅度在增长,就算是经济危机时期也是这样。所以现实一点来看,如果要实现你去美国读法学院的理想,或者梦想也好,首先要付出很多的钱,一年加上生活费,现在的话至少需要6万美金。当然我们的人民币这些年在升值,这个感觉比较好一点,可以把3%5%的学费上涨率抵消掉。

 

    回到我们讲座的题目,从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角度而言,我会回顾一些关于法学教育的历史性的东西,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内容无法展开,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现在的问题和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大概我会讲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关于中国法学教育的大致的发展状况,这个部分我会比较快地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我会谈谈目前我们大家身处其中的大陆目前地法学教育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中间的很多问题大家也会感同身受,但可能没有做过多思考。比如我在像你们的年龄的时候,在法学院读书,也会觉得有些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但也就那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如果意识到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话,我可能会做得更好一点。当然凡事都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你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如果调动地比较积极,你可以做得更好,另外得一些因素则会涉及到自己难以或不能控制的因素,所以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除上述内容外,我还会简单地谈一下关于美国法律教育的基本的状况,以及它对于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我们这些年的法学教育也根据国际趋势做了一些改革,我们看看这些改革是否成功。最后有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关于中国法学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讲,中国的法学教育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甚至可以包括孔子思想里所包含关于律、关于礼的东西。可以说他的教育理念里蕴含了一些法律思想。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我们历史上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法学教育的发展时期,第一是19世纪晚期的时候,在当时西学东鉴的大潮下,很多起源于西方的法律思潮开始进入中国并产生影响。那个时候法学的据考证曾经一度成为一个显学,即比较时髦或比较热门的学科。就我们整个法律教育的发展史而言,那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现在,也就是大家所参与的这个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49年到1965年,那个时间的法学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较深。我在做学生的时候,当时的一些老师是留学苏联的。那个时期的法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体系上,包括课堂的教育方式等,都受前苏联的影响。从1966年到1976年是我们历史上法学教育比较空白的一段时期,就是十年文革。在文革期间,整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了。反映到法学教育上,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都被关掉了,没有学生,也更没有开课。那些法学教授大多都被下放劳动去了,或者给关到牛棚里了。就法学教育而言,那是一段停滞的时期。当时只有北大法学院和吉林大学法学院没有被关掉,但也是没有课开的,其他的法学院干脆都被关掉了。文革十年谈不上对法律人才的培养,甚至很多法学老师的境遇也很不佳。

 

    1978年到1993年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恢复时期。在这一时期,适逢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相应地法学教育开始了恢复阶段。之后从1994年到现在这将近20年间,尤其是近10年来,很多法学界的人将其称之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大跃进时期。为什么这么叫呢?这有一个大的背景:大学扩招,法学院也是这个情况。现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在扩招,招的数量很多。现在全国有数百个法学院,大概有50多万个法学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各种层次的法学教育。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扩招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但从法学教育的角度讲,扩招对法学教育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说资源的分配问题,学生质量问题、学生的毕业出路问题等。

 

    关于现在大家身处其中作为参与者的法学教育,我们和美国有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大学包括经贸大学在内都是公立大学。我们的大学或者是直属教育部,或者由地方教育部门做主管部门。以前我们还有不少部委办的学校,如经贸大学曾属于经贸部主管,后来2000年左右的教育体制改革将部属院校或者划归教育部,或者划归地方的教育部门来主管。这些学校在性质上都是公立大学。当然这些年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私立大学,但是还没有哪个私立大学的法学院能够发展得比较好的。应该说我国的法学教育基本上由公立大学在承担。美国大学也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但整体而言,美国公立大学所占的比例很小,例如排名在前10名的法学院里只有2个是公立大学,一个UC伯克利的法学院,还有一个是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其他的都是私立大学。我们的法学教育主管部门是政府,因此大学,当然包括法学院的自主性相对要弱。

 

    我们的法学教育起点是本科层次的,但美国的法学教育是没有本科的,起点是硕士层次的教育。它有很多原因。我以前在访问台湾的时候,也跟法学教育同行交流过这个问题。当我问他们的情况和意见时,不少人讲法学教育的本科起点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会有问题。法律实际上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你要去真正地去理解法律规则和法律规则背后的东西,年龄太小的确不是很容易去理解。他们就举了一些例子,我们当时虽然是有点当笑话来听的,但的确这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如很多学生17岁、18岁进大学去学法律。本科毕业时是21岁、22岁,之后参加司法考试,考完合格的可以被分配去做法官审理案子。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法官的年龄非常轻,尤其是女生比较善于考试,因此出现不少非常年轻的女法官,在实际审理案件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家庭婚姻或刑事方面的案件,这些很年轻的女法官出了一些笑话,给实际工作也带来一些困难。

 

    我们的法学院像一个工厂,毕业生就是我们的产品,你通过什么样的能力将学生吸引过来,他们两年三年或四年的时间里要学什么,关于学什么,一个是实际上学生所学的课程,还有一个是在学习的课程之外,一个法学院有什么样的氛围和精神来熏陶学生。美国的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这和其他的教育不同的,比如说人文、哲学、艺术等。职业教育包括法学、MBA、商科、医学等,这些Professional Schools,对学生录取的年龄、资历等各方面要求都要高一点。我们的法学教育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层次。这些年来,我们硕士层次的情况还挺复杂,可以细分为法学硕士、法律硕士,还有法硕(非法学)专业。法律硕士在中国有十多年的历史,引入这个学位教育的目的也是受到美国法学教育的启发,将其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这比较接近美国的JD教育。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招生的选拔标准、课程设置体系、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并没有能够设置这个学位教育本来期望达到的目的。我们虽然学到了一些制度表面的一些东西,但其真正的精髓并没有领会或说学到。我们最近在讨论对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当我最初看到培养方案时,我的感觉似乎是我们在培养本科生而不是博士生。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从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而言,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在本科阶段应该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法律,到了硕士阶段,我们分了专业,民商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等,学生相应地要掌握这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范围会限得稍窄一点,但也不是非常窄。比如我是学国际法专业的,至少对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都应该有一个了解。到了博士阶段,除专业外,还有更具体的研究方向,而且博士阶段学术研究的定向应该更明显一些。但如果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一个博士生需要上几百小时的课,那他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专门性的深入研究呢?

 

    关于法学院学生的毕业出路,也就是职业规划或定向问题。对此我并没有很清晰的想法或者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的待遇很好,社会地位也很高。为外企工作可能挣的钱比较多一点。有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我将来要干什么。他可能的确将来就干了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是这样的,目标性比较强,也能够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走下去。所以你在开始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前,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的兴趣在哪里,你想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比如说律师,公司的法律顾问,为政府部门工作,当法官、检察官,或者就是在学校教书。但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更多的时候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这种情况或态度并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很少有人预见到五年后要做什么。你想你在做什么,但事实上过了两三年,你的想法又变了。但是只要你能够每一步都走得认真踏实,将来无论你做什么,应该都不会差到哪去。

 

    关于司法考试,与美国的律师资格相比,我们考试的通过率较低,但报名资格比较宽松,美国的律考对报名资格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通过虑较高。总体在2/3左右,对在美国接受教育的JD学生来讲,通过率更高。外国学生的通过率大概在30%,大概1/3,平均下来是在2/3。我记得当时做资格审查就好几个月,对外国学生而言,整个过程更是非常复杂。考试通过后的准入审查也很严格。关于律考对法学教育带来的问题,记得在台湾时,有同仁告诉我,因为很多学生都要去考律考,涉及到法学院对课程如何设置的问题。一门课程如果司法考试不考,即使法学院开了课,但只能吸引很少的学生,其实有些课程还是很重要的,知只是因为司考不考,很多法学院便不得去掉这门课。结果就是法学院的课程设置被司考这个无形的棒指挥着。这对于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是不利的。

 

    当然我们目前的法学教育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有不少,比较突出的一个是法学院缺乏自主性。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谈这个问题的话来为时过早,因为我们的大学本身也没有足够的自主性,行政干预较多。这一点上我们与美国法学院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我所毕业的耶鲁大学是一个私立学校,整个学校乃至法学院有着足够充分的办学自主性。在招生和开课上,只要不违反宪法的规定就行。换言之,除不能进行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做法外,怎么招生和办学由耶鲁大学或法学院说了算。耶鲁多年来坚持自己的标准持之以恒,并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法学院招生由一个专门的招生委员会来负责,有完全的自主性。每年申请耶鲁法学院的优秀学生很多很多,但耶鲁大学一直多少年来就是每年招那么200个左右的学生。其实法学院有将近100个左右的老师和占整整一个街区的法学院大楼,按照我们的标准,耶鲁完全有条件扩招很多学生,但耶鲁法学院一年只招180个左右的JD学生,2025LLM,和一般不超过10个的J.S.D学生。在成千上万的简历中挑200个左右的学生,他们的选拔标准是什么?考LSAT得高分的人很多,但法学院不会只看一个分数来录取学生,而是综合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领袖气质、团队合作精神等。这是一个例子,美国大学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也就是说通常它们不会去跟风做事,而是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已经坚持了上百年时间甚至更长。就象耶鲁法学院长期以来就是这样的招生规模,这也是为什么耶鲁法学院总是排名第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单是师生比这一项就拿了不少分。当然耶鲁法学院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排名,我所知道的一个情况是它们从去年到现在在讨论以后是不是不再参与排名的可能性。总之,我觉得很佩服这些美国TOP法学院的一个原因是它们不管面临何种情况或压力,总是能够按照对学院发展最有利的原则去做事,而且这些东西可以是法学院说了算的。还有一件小事可以窥见耶鲁法学院在耶鲁大学的自主性。法学院的院历和耶鲁大学的校历是不一样的,除了每年的毕业典礼外,法学院自主决定自己的开学时期,考试时间,春假和秋假的时期等。比较而言,我们法学院在许多关键的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受到的各方面的行政干预较多。

 

    在座的各位大部分是学生,我想谈点微观的东西来说明我感受到的我们的法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即课堂教学方式问题。我这学期在给本科生上世贸组织法,本来我离开了贸大五年,期待着着五年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一些改变。结果事实使我有些失望,因为我发现我五年前离开时的学生是如何上课的,现在还是那样上课的,尽管学生不是五年前的那些学生,但是整个的课堂气氛和那时候是完全一样的。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说我作为一个老师,就是我在那里讲,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非常认真地在记录我所说的每句话。这种情况甚至和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即二十多年前的课堂教学相比都没有什么变化。相反,美国法学院的课堂,你会看到多数情况下,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也会挑战教授所讲的东西。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授会轻松,相反教授的工作量更大,因为他需要布置学生阅读和讨论的材料和大纲,并能够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讨论,达到既定地教学目的。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讲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并不在于我们看表面上的现象,在课堂上是老师讲得多还是学生讲得多。学生为什么能够参与讨论,他是需要课下认真阅读教授布置的任务的。我在教学中,并不习惯指定一个教科书,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内容来讲,而是根据该领域的发展,及时跟踪新的知识,并布置给学生阅读。也就是说,上我的课的学生,课下是需要学习的,并不只是课堂上听我讲而已。如果你不看我布置的材料,听课效果就会差很多。头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习惯我的教学方式,我就开始想一些办法来使这种方式能够贯彻下去。我理解到学生阅读英文材料没有那么快和有效率,因此每次课布置的阅读量在20页,但要求学生一定要读。然后我就所讨论问题分别指定主要发言人,以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实际上我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起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要累得多。首先你要从浩如烟海的材料里,把你这个课讲什么主题,精选20页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读。对学生而已,他们是否阅读这些材料,是否认真,学习效果也是会很有差别的。我在耶鲁法学院上课修学分时,完全真实地经历了这个过程。有的教授很crazy,一次课2个小时,能给学生布置三四百页的阅读材料。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阅读量是个什么概念。每门课都是这么上下来,你可以算下法学院的学生一个星期平均要读多少材料。这大概很能说明为什么美国法学院的学生,经过三年的JD学习后,对法律的掌握比我们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甚至加上研究生的三年,要精深地多。这种严格地阅读训练我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地因素。#p#分页标题#e#

在美国,法学院的学生非常辛苦,否则根本完不成教授布置地任务。耶鲁法学院是这样的,一门课学生要得Honor不是那么容易,但要fail也不容易,甚至得Low Pass的几率也是很低的,绝大多数学生得的都是pass。但是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学生还是会很努力地去追求Honor,那就需要非常认真去学习。我经常很感慨,我们学生经常会觉得两个小时的课读20页阅读材料都嫌多,相比你们的美国同伴,这方面的差距真是非常大的。这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我先讲这么多吧,下面是我们的交流时间。在座的同学有任何想法和问题,都欢迎提出来,我们继续讨论。

 

    主持人非常感谢石老师精彩的讲座,下面大家可以就讲座的内容或者有关海外留学的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石老师你好,我是今年法律硕士的研一新生,听完您的讲座,我感觉对美国法学院有了一些了解,我也有一个小梦想,就是将来能够进美国前十前二十的法学院学习。您觉得我们是在研究生毕业之后,即明年就直接申请出去呢,还是毕业后先在一个律所实习,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后再申请呢?

 

    石静霞:这个问题我很难给你一个特别确定的建议,你是应该先工作还是先出去读书,因此每个人面临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都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诸多实际的因素。举例说,假设你不缺钱,这个问题考虑起来就相对容易一点,因为涉及到经济问题的话,有的学生会需要先工作几年,攒工作经历的同时也攒点钱。还有就是在提交申请的时候,有些法学院可能会看重你有这个工作经历,相对容易申请一些。但也不是所有的法学院都看中这个。就耶鲁法学院的LL.M项目而言,那些毕业于本国名校、有较强学术背景或政府工作背景的申请人会较容易成功一点。当然有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法学院会看重申请人在国际律所或本国知名律所的工作经验。总之,你需要比较了解你拟申请的学校招生的大致风格,从而有的放矢成功率会高一些。

   

    学生:石教授您好,我是今年法硕的学生,我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研究生毕业后去国外读LLM,继续读J.S.D,或者选择读J.D?第二个问题,您觉得贸大的法律英语课堂教学,对我们掌握专业英语是否足够?

 

    石静霞:第一个问题依然也是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举个例子,如果说你想将来找个法学院教书的话,则一定要有博士学位。国外的博士学位可能会被更看重一些。美国大部分的法学院有L.L.M项目,但并不是很多的法学院提供博士学位的培养。还要注意,象耶鲁法学院的J.S.D只允许从自己学院毕业的L.L.M申请,但不是所有的法学院都有这个要求。所以,如果你想将来继续读J.S.D,则这个因素也要考虑在内。还有就是钱的问题。大部分的美国法学院对外国学生并不提供奖学金。但耶鲁是比较慷慨的,只要你能够被录取,则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还有我了解到的一个信息是,即使你没有钱也不用过分担心。你进入到比较Top的法学院,还是会有很多银行愿意提供给你贷款的。

 

    我们院的法律英语课程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无论如何,指望靠一门课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还是不太现实的。关于专业英语能力的训练,我觉得除法律英语外,还应当尽可能地读英文地专业资料。如我所教WTO法,资料原文都是英文的。我这学期教的虽然是本科生,但我一直跟他们强调,如果你想把这门课学好,学到WTO法的一些精髓,你一定要去习惯读英文的判决。最重要的就是DSB争端解决机构对案子的判决,一个案例都是经常好几百页,但我将其浓缩为20页左右给学生看。学生开始会觉得很困难,但是如果坚持下来读那么几次,至少这个领域的法律词汇就能够了解和掌握了。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在写论文的时候,尽可能地用英文的材料。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对你总体的语言能力来讲,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

 

    学生:老师您好,我也是2011级法硕的新生,我所了解的接受外国法学教育的除了出国做交换留学之外,还有一种参加大学的函授课程,比如说英国的JD,是通过电脑学习,最后把论文发给他。老师有没有对这些有所了解,能不能告诉我这种函授教育的质量如何?

 

    石静霞:你刚才说的是英国的情况?

 

    学生:我了解的函授是英国大学的,我看网上SAF有一个华盛顿的实习项目,是可以去参观联合国的。

 

    石静霞:那个和拿学位的不同,刚才你说的函授的情况我确实不了解。看你是出于什么考虑了,如果你只是想我拿一个国外的学位,但很多人更重视个人的经历,你实在地在这个体系中体会一下。我本人对美国学校在这边有没有这个项目,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学生:石老师您好,我也是法硕的研一新生。听到现在的讲座,我记住了三个字主动性。作为老师您在国内国外学习经验上来说,我们很多同学都想出国,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做好份内的事情,怎么利用老师您所说的主动性,您从本科到这么高的学位,这个学习体验,结合国际国内的经验,听了您的讲座,我都觉得自己本科白读了,人家都读200页的资料,我们真的是白活了。主动性怎么把握?

 

    石静霞:你能有这种想法非常好,我感觉我讲东西大家可能听进去了一些。但的确这个现状的改变,学生是一个因素。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包括法学院对课程的设置,你设置的课程,从体系上来讲,是不是科学合理,是不是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比较系统的平台。具体到教学工作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教授的作用也很重要。假设刚才我讲的情况,我上这个课,我们就讲这本书,把这本发给大家。第一次课我们讲第一章,下次讲第二章。都是中文,大家看一下,可能很快就看完了。这样的情况,就是你一星期读20页,读50页,效果也不会很好。

 

    教学过程是需要全方位的改革的,教师节的时候石校长讲话了,他也说到学生在课堂上要挑战老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理解学生要发挥他的主动因素,这个问题其实老师的因素也很重要,大家都习惯了过去的积习。我在出国前也是上这个课,也是给大家布置资料,很多学生也很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读。我也觉得上课的效果不好,也很失望。后来我听到大家的反映,在法学院上我的课是最辛苦的。其实我已经布置得是非常非常少的了,这涉及到整体的大的环境问题,其实也不单单是法学院和经贸大学。整体的学生咱们从小学,我自己的经历,我的小孩和我在美国待了四年,在那边上了四年学,从小学教学方法和他再回来,这个方法差别很大,我自己感触很深。美国不是说这个东西是凭空来的,在法学院这么一种方法凭空来的。孩子从小的教育,他们一直是课堂上很自由的,小孩从来都是参与的意识,包括课程的设计都是很活的。我一直想去改变,也在实践改变,但并不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家都去改变,都能改变得了,也是很现实的因素。

 

    你说到,我怎么样能做得更好,最大的利用我的时间和效率。你听一门课,你会觉得这个老师给你的东西自己觉得够不够,如果你觉得不够的话,或者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做其他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现在资料也很丰富,现在资料多的几乎你看不完的。你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己做一些研究。你经过了四年本科到研究生的阶段,这个能力要自己去培养的,比如说你自己去做一些专题,做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你自己多去读一些资料,对写论文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石老师,您好,我也是法学院的研究生。我对学术非常感兴趣,我的问题是,您当时在读J.S.D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运用交叉学科去进行研究的情况,这是不是必须的学术研究能力?

 

    石静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研究问题近些年来很盛行。如果看看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背景,你会发现很多教授除法律背景外,经常还有其他的教育背景,即除了J.D学位之外,还有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乃至人类学的背景等。这样的话,教授在教学生的时候,对学生的指导经常会涉及到对交叉学科方法的运用。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自由贸易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根据我的指导老师的建议,我的第一章要研究文化这种现象。文化本身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我在这一章里大致从人类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当然还有法律的角度等,来研究比较观点中的文化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感觉非常辛苦,但做完之后还是觉得收获挺大的。

 

    学生:老师您好,我也是2011级法硕法学的新生,我听到您谈到在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最好也能写点文章发表,我想问的是,您在美国学习过,是否会觉得在外国写论文和在中国写论文有不同的感受?美国会不会对论文要求更严格一些,还有就是写论文有什么样的基本方法?

 

    石静霞:论文的写作会遵循一些基本的方法,但也要视具体研究的问题不同可能会有所区别。至于中国和美国学术界对论文的要求,我的感觉是美国更严谨一些,尤其是在学术规范(如脚注)等方面。关于论文的发表,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还是有一些感触的。在美国发表学术文章因素的要单纯一点,主要就是考虑到你的选题和文章的质量。美国的刊物和我们有非常大的区别,至少95%以上法学刊物是学生编辑的,就是最著名的《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学杂志》等,都是学生作编辑的。这也是美国法学学术界的一个传统,这些杂志在创刊之初就是学生编辑的,一直多年延续下来,做得很好。对于JD学生来讲,他们找工作简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是你有没有在法学院刊物里做过编辑。学生编的刊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会通过制度性的东西来克服。比如说学生怎么能够准确地甄别文章的质量?通常第一步的确是由学生来看的,因为投稿很多,学生先审就将那些明显不合格的文章给排除出去。下一步可能学生编辑会请相关教授把把关,或者学生对拿不准地问题去咨询一下相关教授。还有一个问题是投稿,除一个刊物有过约稿外,我自己在美国两次投稿经历,这个经验和国内也不一样。我是通过一个投稿平台,“EXPRESSO”来将文章投出去的,这个平台下有600多种法学类刊物,你自己愿意投多少家就投多少家。在这个平台接受稿件的编辑都知道作者应该是投了很多家的。这样刊物之间对于好文章会存在竞争的,如果这个稿件他觉得不错,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说我愿意刊登。我的两次经历都是一个星期之内接到了Offer。当然最早来Offer的刊物你可能不见得看得上,你会再稍等等看有没有更好的刊物愿意登你的文章。这个时候你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给其他编辑说我现在已经有Offer了,请你加速考虑是否采纳我的投稿。他接到这封信就会知道,你已经有一个保底的刊物了。通常在这之后你还会接到其他的OFFER.然后你可以综合比较刊物的情况,选择一个签合同发表。整个过程不涉及到你任何人情等复杂因素,唯一重要的就是你的文章是否符合该刊物的质量风格等要求。国内的刊物明确反对一稿多投,实际上给大家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等三个月,那个等两个月,有可能一年过去了什么刊物也没有落实。还有研究生在国内现在发表文章似乎不是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老师评职称需要发文章,博士生毕业也要发文章,硕士生目前还没有这个要求。我们刊物的数量也有限。但如果你文章确实写得好,肯定还是有希望发表的。

 

    学生:我想问您一下,您觉得耶鲁法学院比较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希望您能够结合一下您当年在申请读耶鲁法学院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经验?

 

    石静霞:坦率地讲,我通常不鼓励大家去申请耶鲁法学院,除有较少的学生我建议试一下。其实耶鲁法学院的申请表格很简单,很好填。但为什么我通常不鼓励大家去申请呢?一个是耶鲁每年招的学生非常少,有时中国大陆一年就一个名额,通常是两个,极个别的情况有招三个的。因为耶鲁法学院L.L.M的总体规模是2025个人,相比哈佛将近200名,NYU400多名,还有哥大等学校而言,耶鲁招LL.M的规模非常小。但你可以说,规模小总要招一个,为什么我就不能是那幸运的一个呢?当然是有这种可能性,问题是有多大。从近十年耶鲁招LL.M学生的情况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偏爱北大背景的,绝大部分(80%左右)被录取的学生或者读的北大本科,或者北大硕士甚至博士。二是你的兴趣或工作背景,耶鲁法学院喜欢招学术背景比较好的,因为这个项目的定位是培养法学教育人才。或者在政府工作过的,耶鲁也会看重,因为这跟它整体注重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有关。如果你的工作经历是做过律师,哪怕国际大所的律师,它通常不会觉得很感兴趣,除非你能够说服招生委员会你将来的职业规划是做教师或进政府工作,但这种申请的成功率自然不那么高。还有我们发现,耶鲁法学院招的中国学生,通常年龄稍大一点,据我所知这么多年未招过我们仅读完本科就申请的学生。还有,耶鲁法学院的整体风格是公法比较强,而私法、商法较弱,这对很多学生的专业发展也不见得很好。因此,即使耶鲁法学院是NO.1,但不见得NO.1就是对你而言是最好最合适的。美国好的法学院非常多,大家在申请的时候,除了看排名外,还应当尽量在网站上多了解该法学院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增加申请的成功率。

 

    学生:您好,我想请问您在耶鲁的学习,对您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石静霞:这个问题我可以讲一天了(笑),说实话在耶鲁求学的五年对我来讲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甚至直接改变是很多的。总体来讲,如果让我再选的话,如果耶鲁还要我,我还是会选它的。尽管对我的专业训练来讲,耶鲁法学院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地方,但其整体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对任何求学其中的学生而言,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在这些年中,作为学生,我的确感受到许多不同于一般访学所能够体会到的东西。因为毕竟,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的体会是很不相同的。按照要求,我在读LL.M一年中需要修够24个学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很多东西,除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包括教授如何布置阅读任务,如何引导学生讨论,而学生是如何准备教授留给自己的作业,如何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怎么样去对待你的学生?一个法学院应该如何去对待它的学生?有一个小的细节我很难忘,就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竟然在信箱里收到法学院送的生日贺卡。这是很人性化的做法。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实际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让学生感受到法学院是很关爱它的学生的。因为在美国法学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一定要好,最不能忽略的是对学生的培养和爱护。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是私立学校或学院,没有政府拨款的,全靠自己筹资,那么多的钱从哪来呢?基本上是靠校友的捐款。如果学生在校时感觉不愉快,他将来挣再多的钱,恐怕也不愿意回馈母校。相反,如果学生觉得在求学时法学院给了自己足够的知识和关怀,将来自己有出息了,一般都还是愿意捐助母校,促其更好地发展的。耶鲁法学院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是非常人性化的,包括毕业典礼等设计,目的就是让他的学生觉得耶鲁法学院是你一生的家,即使你已经毕业了。我们贸大前段时间搞60周年的校庆,对此我也很有感触。校友其实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但感情不是在学生毕业后开始发展的,而是从他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在方方面面地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等学生毕业甚至等人家发达了,再找上门去说你是我们这里毕业的,要如何如何可能就晚了。我们尽管是公立学校,但在筹集资金更好发展这方面,以后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吧。有个事情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就是有一事业成功人士在人大读的本科,之后到耶鲁读MBA,前段时间捐给了耶鲁888万多美金,很多人就评论甚至骂他说你为什么不捐给国内的母校而捐给外国的学校。人都是有感情的,我想这位先生愿意将巨资捐给耶鲁有多方面的考虑,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是他觉得耶鲁给他了很多东西吧。

 

    还有关于奖学金的问题,耶鲁法学院对其学生也是很慷慨的,奖学金是按需设置的,只要耶鲁录取了你,不管你有没有钱交学费都没有关系。而且在毕业后,你所欠的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耶鲁法学院来替你还。这个条件就是你从事教学或公共服务等行业,收入在一定金额之下,提交申请,耶鲁法学院会帮你还贷。这有一个专门的项目,每年耶鲁法学院替其学生还银行贷款的数额在大约400万美金左右。这背后的理念是耶鲁鼓励你去从事教学或公共服务,觉得培养的学生最有意义的是为政府工作或教书育人,所以他才有克林顿、希拉里这样的优秀校友,美国很多法学院的院长也毕业于耶鲁。如果你从事这类行业,挣的钱不能帮你还贷的话,法学院帮你还。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因为我毕业后在教书,我们中国老师的收入再高,还是低于它所设定的标准,因此是符合耶鲁帮我还贷的条件的。总之,耶鲁法学院所做的一切,总使其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关怀和爱意,我作为其中的一个受惠者也不例外。#p#分页标题#e#

 

    最后我非常感谢大家花两个小时坐在这里与我分享这些内容,祝大家学业有成,梦想成真!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