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界新闻 >

“法与德”青年法律论坛在港成功举办

时间:2013-09-26 点击:
——2013年“内地与港澳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侧记
2013年9月8日至11日,由中国法学会、共青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内地与港澳青年法律交流团”一行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交流活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山东大学的40余名法律学子以及地方法学会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交流周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至今已举办了六届。
主题论坛:“法与德”的激辩与碰撞
作为历次交流周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9月11日,由中国法学会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协办的第六届青年法律论坛在香港举办。论坛旨在更好地促进三地青年法律学子之间的交流,探讨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下当代青年法律人面对的共同话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责任。此次论坛以“法与德”为主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助理院长黄辉主持,香港大学彭奕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许炎教授担任点评老师。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院长基斯杜化•加尼教授参加论坛并致辞。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以及香港青年律师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表了看法和观点,处处体现着思想观点的交锋、智慧火花的碰撞。
交流团团长,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在致辞中说:法律与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是一种硬约束,是一种“他律”;而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是一种内心的“自律”。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直都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当前,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始终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德法并举、刚柔相济,才能获得最佳治理效果。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也带动和支持着香港地区的繁荣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和承受着改革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诸如社会诚信、食品安全、人际冷漠以及政府的公信力、司法公平、官员腐败问题等。青年法律人要更多地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法律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从法治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谈到了角色道德、人权的道德性和法律性、律师的道德责任以及在香港道德与法律面临的挑战等;不仅谈到了经典的洞穴奇案,也谈到新近的彭宇案、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修法;谈到中国刑诉法,也谈到新加坡、印度、英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去年赴内地参加交流周活动的香港大学政治及法律系学生廖美欣说:“很多法律上的原则、条文是要熟读的,但我觉得道德议题在法律上,需要的不是硬法,而是讨论、辩论,是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很难说对与错。”同样参加了去年交流周活动的香港张子安律师从律师的专业操守谈到,“作为一名律师,在为委托人辩护时,无论其有罪与否,重要的是使委托人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得到适当的判决。”
内地的法律学子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的薛杉说:“怎样使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才是最关键的。法律所体现的道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实践;道德又具有法律的性质为人民所遵守,才是对法律与道德关系最完美的诠释。”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悦提到,“这次论坛的最大亮点,就是两地青年在讨论中发现虽然存在制度差异,但两地对于传统道德和法治规范的恪守却有显而易见的共识:利用合适的法律规范,捍卫孝顺父母、助人为乐、诚信做人等传统美德,致力于实现法与德的良性互动。”原定两个小时的论坛,一直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方告结束,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在讨论与争辩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场。
参访考察:良法善治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信仰
几天来,交流团一行相继参观了香港廉政公署、律政司、高等法院、警务处、香港大学等地,法律学子们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到了香港的社会制度与法律制度,与香港政府、司法工作人员以及当地优秀的法律学子、青年律师进行了交流,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可谓是收获颇丰。交流团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与欢迎。廉政公署、律政司和警务处专门为交流团安排了演说厅,安排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其部门的发展由来、工作职责等相关内容。廉政公署的工作人员还特别邀请内地高校的同学们参与他们即将举办的“诚信•承传青年计划”。交流周活动期间,陈冀平团长还分别会见了警务处长曾伟雄、律政司法律政策科署理法律政策专员黄庆康。
为进一步提升交流效果,调动青年学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交流团还专门成立了通讯组,由同学们担任小记者,随时随地记录、采访随行同学的所看、所学、所感,督促团员们边交流、边思考。同学们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交流探讨,发表参访感想,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在互动中碰撞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参观廉政公署之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徐腾跃说:“来到廉政公署才明白什么叫做‘香港胜在有ICCA’。廉政公署采取执法、预防、教育三管齐下的方针打击贪污犯罪,这值得我们内地学习。”“廉政公署对于廉政短片制作和传播工作上的重视值得借鉴,将廉政、公益性质的宣传通过网络、电视剧等多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就我个人角度而言是非常赞赏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韩柳同学这样总结。
这次参加活动的青年学子很多都是第一次来到香港,香港经济的繁华、秩序的井然、制度的先进以及普通公民的良好素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访结束后,北京大学博士生吴才毓同学感慨道:“香港是满溢自由精神的繁荣港,无论经济运行、防贪活动还是审判等纠纷解决机制,处处洋溢着公义精神,这些制度与现象承载着香港特区人民的价值观,引领着一个美丽的港口城市开拓美好未来。”“廉洁政府首先应是一个注重细节的政府,只有将每一个权力要素的规制和监督落到实处,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这个坚固的‘笼子’里,才会真正实现公民权利的强有力保障。从这个角度,完全可以感受到两地文化差异之下的理念共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杨子强说。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王煜同学则说:“尽管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同,由此衍生的机构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推进法治建设、实现公平正义。这方面香港明显超前,但是大陆近年来法治建设的速度飞快、成就巨大,有了两地的良性互动,上述目标一定能够得到实现。”
展望未来:当代青年法律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少年普法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地与港澳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始终致力于增进三地青年法律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认同,致力于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六年来,青年朋友们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中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更多地则是在“一国两制”构想下,秉承“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理念,树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繁荣的理想目标,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法律人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交流活动中,同学们的所思所感已不仅仅局限于作为法律人的职业梦想,更多地是青年人关于未来人生的思考,关于“中国梦”、“法治梦”以及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回来的火车上,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毅感叹到,“‘一国两制’真是伟大的政治构想,它保证了香港的稳定和发达,祖国又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依靠。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一同在蓝天上飘扬的样子,特别漂亮。这是一次润物细无声的爱国教育。”“香港的思想观念之新、思路之清、措施之全、工作之实、发展之快等方面都在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震撼,香港人加快发展方面务实的精神、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效果和成功的经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学习借鉴。”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曲乔乔说。
香港大学是世界级大学,法律学院排名亚洲第一。香港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宪初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法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基本情况。参访结束后,同学们对自身的成才观、就业观、价值观等作了审视,对内地法学教育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反思。清华大学的王煜说:“我很喜欢港大的教育理念,他们力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开放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北京师范大学的庄小茜则感慨:“相比法律知识而言,眼界、胸怀和批判精神更重要。这次参访,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对我们的视野、胸怀、人生规划,都有非常大的触动和提升。这是一笔丰富的人生财富。”同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丛丛认为:“我们并不纯粹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审慎的,怀着对祖国、对人类共同体的爱去思考,怎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正如交流活动结束的时候,交流团副团长、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刘剑勉励青年学子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他走多高,一个人的真情决定他走多深,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他走多远。我们举办这样一个高水平、高要求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开拓你们的眼界、提升你们的胸怀。我相信,每一个法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法治梦。我也相信,十年、二十年后的你们,肯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法治理想,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