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法律书屋» 国际经济法 >

关于经济法再分配功能的研讨(下)

时间:2009-11-01 点击:
郑艳馨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 李胜利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张德峰 中南大学法学院 , 王红霞 安徽财经大学
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以漆多俊等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经济法学家十分重视经济法再分配功能问题的研究,指出它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这引起了经济法学界部分学者的注意。2007年一些青年学者和经济法学博士(生)在长沙、杭州等地举行多次研讨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刊特别约请了几位与会学者以笔谈的形式,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展示以上会议研讨取得的部分成果。
经济法再分配功能之体现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 张德峰
经济法体系所有的三个基本方面法律都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再分配功能。市场障碍排除、国家投资经营和宏观调控实质上是为克服市场调节的三种固有缺陷而相应产生的三种国家调节方式,是对市场调节所作的初次分配结果的一种再调节、而分配;而市场障碍排除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则是为克服民商法等调整的局限而产生的,它是在民商法等所作的权利义务分配的基础上,对原有权利义务安排所作的适当调整和再分配。
一、市场障碍排除法的再分配功能
市场障碍是指在市场上存在阻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如垄断、不正当竞争及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的障碍性缺陷并不突出,市场主体在无形之手的指引下能展开充分的竞争。与此相适应的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的民商法对平等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利益)和义务的界定(分配)能够体现效率和公平。但是,随着19世纪末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的出现,市场障碍性缺陷造成的危害开始突显:如经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后,在原本众多的市场主体中形成了一些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它们凭籍自身的市场优势滥施垄断行为(如低价倾销、搭售),排挤其他竞争者,掠夺消费者利益,并最终破坏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对此障碍,仅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无法克服,民商法也无能为力各种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超出了传统民商法调整的范围,各种形式的卡特尔协议甚至还符合近代民法三大原则之一的契约自由原则即使是19世纪的私法社会化运动依然无法克服民商法的这一局限。此时,便需要国家出面对市场障碍强行加以排除,规范和保障市场障碍排除之法便是市场障碍排除法。国家对市场障碍的排除实质上是对(作为市场调节结果的)垄断企业和不正当竞争者利益的一种再分配;而市场障碍排除法则对这种再分配关系予以确认和保障。#p#分页标题#e#
垄断企业和不正当竞争者获得的利益是初次分配的结果。分配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主要是指生产领域内的分配,即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的提供者或所有者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得到各自的报酬)。垄断企业和不正当竞争者的行为虽然扭曲了市场调节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价格机制,侵害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其获得的利益仍然属于生产领域内的初次分配而非再分配的结果。初次分配主要受市场调节,由于民商法是市场调节的基本法律保障,因而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民商法调整,民商法通过分配权利和确认义务来保障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显然,垄断企业和不正当竞争者获得的利益虽然破坏了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但如前所述,民商法对此无法有效加以规制。
再分配主要指生产领域以外的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由国家对利益资源进行再次调节(分配)。这种再分配主要由国家调节,由于经济法是国家经济调节的基本法律保障,因而再分配关系主要由经济法调整。以反垄断法为例,各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制裁措施通常包括:强行分割、解散垄断企业,禁止卡特尔协议,政府定价,罚款等。这些措施都影响到垄断者的经济利益:一是使其产生超额垄断利润的基础不复存在(如解散、禁止);二是使其已经获得的超额垄断利润减少,或使现存的超额垄断利润趋于同行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平均利润(如罚款、政府定价)。超额垄断利润的不复存在或减少就意味着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增加,从而实现了对超额垄断利润的再分配。反不止当竞争法也一样,国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在减少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者的利益(自身利润的增加或者损失的减少)的同时增加了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就是一种再分配。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外,构成市场障碍的行为还包括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也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调节,体现了对不公平交易行为的排除,因而也是市场障碍排除法的一部分。其实,这两个法律都体现了国家通过对弱势消费者的保护和强势经营者的限制,实现对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的再分配功能。
二、国家投资经营法的再分配功能
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投资经营活动基本上由订了场主体自行决定,国家不能、也没必要参与其中。随着产业革命和社会市场经济阶段的到来,各经济部门、行业、产业、地区等之间的投资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社会对公共产品需求的扩大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但是,受唯利性支配的市场主体不能或者不愿解决这些问题,而依靠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市场机制和民商法更不能强迫其对这些特定的领域进行投资经营。这时就需要国家出面了,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如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对这些领域进行投资经营,即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在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也难奏效的时候,国家就只有选择直接参与投资经营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活动,而国家投资经营法则确认、保障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p#分页标题#e#
从方式来看,国家投资经营的进与退实质上是对既存利益的一种再调节、再分配;而国家投资经营法则通过界定(分配)国家的投资经营职权(力)职责、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和保障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从进的角度看,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是在市场调节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进行的调节,这就会对相关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国家对某些领域的投资,如开发落后地区、投资基础建设、对农业进行投资等,将会改善这些领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使相关主体(如落后地区的居民、公共产品的受惠者和农民)受益,并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的进人,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如果国家投资经营进人了不应进入的领域,则会损害相关主体的利益,如国家在竞争性行业开办国有企业的行为将增加经营同类产品的市场主体的压力,挤压民间资本的活动空间,此即所谓的与民争利。同样地.从退的角度看,国家投资经营退出了不应退出的领域将使得相关主体既存(或可得)利益减少,并会损害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而不当国家投资经营行为的退出将使得同类产品的市场主体境况得到改善,即所谓的让利于民。
另外从本源来看,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活动。国家无论对特定领域进行投资还是自行开办经营国有企业都需要资金,这些资金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一般预算收入,如税收收入和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等;二是基金预算收入,即没有列入一般预算的其他有主项用途的收入,如机场建设费收人等。在上述收入构成中,除少部分属于初次分配的结果(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外,绝大部分本身即为再分配的结果(如税收收入)。因此,当国家利用这些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组成的财政收入进行投资经营时,即完成了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三、宏观调控法的再分配功能
市场机制是一种事后调节,即从投资、生产运营到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反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因而市场主体的决策必然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和滞后性。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市场的盲目、被动和滞后性主要影响各投资经营者的个体效益。但进入社会市场经济阶段后,市场的盲目、被动和滞后性将影响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振荡。民商法无法应对这一市场缺陷,民商法秩序下的市场调节出现失灵,这就需要国家出面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调控,即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活动,而宏观调控法则确认、保障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p#分页标题#e#
首先,几乎所有类型的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16]包括税收(制度或法)、预算(制度或法)、政府采购(制度或法)和转移支付(制度或法)等,本身就具有再分配功能。税收的再分配功能更是明显,如所得税、财产税、营业税等都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再分配;而预算和转移支付本质上也是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的一种再分配。
其次,任何一项宏观调控(决策)行为都是对既存利益的一种再分配,而宏观调控法则通过界定(分配)国家的宏观调控职权(力)职责、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和保障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宏观调控决策对既存利益的再分配是指任何宏观调控决策都会对相关主体的既存利益产生影响。例如,为抑制投资过热,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做出提高基准利率的决策将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其利润,也增加了未到期银行债务人的负担;相反,如果为鼓励投资做出降低利率的决策,则某类存款人的利益将因利息的减少而受损。同样地,如果提高税率,就会加重,一大纳税人的负担。除直接的财产利益外,宏观调控决策行为也可以影响社会主体的其它间接财产利益。比如,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能损害某些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产业政策规定的对某一产业的扶持就可能意味着对其它产业的限制,而对粮食价格的决策则可能影响农民的利益,等等。这就是一种对既存利益的再分配。
四、结束语
深刻认识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利益资源分配关系。利益分配不公平,和谐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的收人分配制度尚存在许多严重不合理的地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职工工资及其他民众收入与福利的增长;各经济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非常突出,特别是许多垄断行业,如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问题;各产业、各区域(特别是中西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工农差别依然严重;低收入家庭看病难、子女读书难;等等。很显然,上述问题基本上已经不再是市场调节机制和民商法能够彻底解决的初次分配问题,而是属于再分配领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通过发挥法律制度的再分配功能非常重要。具有再分配功能的法律虽然不限于经济法一个部门(如社会保障法),但经济法所具有的再分配功能显然非常突出,因而需要充分加以运用。总之,从法律角度说,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国家调节和经济法再分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市场障碍排除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的再分配功能的综合作用。#p#分页标题#e#
经济法功能实证研究
实证社会学的进路
中南大学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讲师 王红霞
经济法既是一整套制度规范,又是一种制度现象。作为现象,经济法是历史发展的制度性产物。按照实证社会学原理,制度现象的功能必须通过揭示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来分析,并且应该首先探索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再由此揭示它所具有的功能。社会事实是科学的直接论据。根据实证社会学原因-结果、目的一功能的研究法则,选取制度生成的代表性样本,对经济法产生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归纳,研究推动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揭示经济法立法活动目的,能够客观地回答经济法对社会环境的关系,评价制度现象的效用,即经济法的功能。
一、研究起点与样本的确定
(一)研究起点市场分配机制的缺陷
事物的功能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外部环境,因此经济法功能实证的研究起点应包含如下元素:
(1)收人。法的本质在于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收入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利益形态。
(2)分配。经济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研究经济法首先要从社会整体经济人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经济运行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分配是社会经济的核心环节,不仅连接着生产和消费,而且在连续的动态过程中,既是上一轮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下一轮经济运行的起点。分配在微观上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利益,在宏观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因而是影响稳定,制约发展的核心。
(3)市场。人类进人商品经济社会以后,市场逐渐成为各种经济活动的枢纽。市场机制不仅被确认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机制,而且提供了一整套收入分配的规范体系。
市场分配总体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社会成员根据所提供的要素量及其单位绩效,基于要素所有权取得收入。市场分配通过交换实现,商品交换的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市场分配的结果是差别分配,社会成员所投入的要素类型与数量不同,所获得的收入也因而各异。
市场机制作为收入分配的实现机制,能够较有效地实现公平和效率。按贡献分配原则弱化了以特权和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传统人际关系,充分尊重并承认个体对社会的不同具体贡献,不仅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诱导资源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p#分页标题#e#
 但从动态和长期考察,市场分配也存在固有缺陷:差别分配结果通过经济运行的循环往复,导致收入差距不断累积和放大。这一缺陷随着生产社会化逐渐显露并日益恶化:首先,垄断的泛滥导致广大中小经营者无法参与交换过程,因此逐渐被排斥在市场分配之外。其次,机器大工业的到来使资本要素的绩效日益凸显,劳动的作用则逐渐减弱,导致劳动者收入不断减少和失业的广泛增加。
整合这些元素可以发现,市场分配机制的缺陷,包含了经济法功能研究中一切矛盾萌芽,并与经济法制度现象生成的历史起点同步,符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适宜作为功能实证的研究起点。
(二)样本选择美国经济法模块
美国是现代经济法的发源地。美国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典型模块,它鲜明地体现着经济法的一般规律,集中地反映了经济法的各种本质特征。[17]比较而言,美国经济法制度是经济法功能实证的最优样本。
二、经济法制度的原因一结果分析
实证社会学主张,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考察美国历史,催生美国经济法制度全面生成的直接动因在于大萧条。
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广泛、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危机,史称大萧条。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大萧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分配格局失衡。[18]
美国自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后,全国性统一开放的市场逐渐形成,市场迅速成为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机制。一战前,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民收入飞速增长。这是市场机制适应生产力发展,其优越性得到充分释放的结果。
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推动了生产社会化迅速加剧。工业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又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次革命。在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暴露。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导致垄断组织和垄断行为滋生。许多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市场分配机制缺陷引发的后果逐渐显露与恶化。它们相互交织,互相强化,累积成严重失衡的收入分配格局: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且集中度越来越高。由于富有的小部分家庭在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花费有限,其大部分剩余资金只能用于投资,促进了美国工业飞速发展。而与此同时中低档收入阶层已把购买力的大部分用于购买食物和租住房屋,不可能在别处减少消费以吸收工业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历史表明,正是这一时期美国规模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产品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供给的相对过剩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热情。当资本家发现投资出路狭窄,就将大量剩余资金转入脆弱的证券市场,催生股票市场的繁荣直至泡沫泛滥。上述矛盾逐渐累积,孕育了经济危机的巨大动能并最终在1929年爆发出来。#p#分页标题#e#
虽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并早在1890年就颁布了《谢尔曼法》,但该法的出台具有应付性质,并非从改革分配机制的角度考虑,因此,也.没有好好实施。一战期间,为因应战时经济需要,美国政府通过征税、发行公债等多种手段使国家经济职能空前加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配方面的矛盾。然而这种国家调节仍然属于应急性质。一战结束后,威尔逊总统立即中止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从而非但没有改善分配格局,反而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更大的伤害。[19]大萧条爆发后,胡佛政府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系市场分配机制本身的缺陷,依然继续坚持自由放任的主张,以致大萧条长时间持续并愈演愈烈。
解决分配结构失衡,必须改变市场一元分配机制的局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全面调节国家经济,史称新政。由于美国的民主社会形态和法治传统,要求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活动必须有法律授权,得到法律保障并受到法律约束。经济法作为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经济之法应运而生。
三、经济法制度的目的一功能分析
实证社会学认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去寻找。耶林也主张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新政立法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平衡收入分配结构,这是罗斯福本人和较有影响的新政人士的共识。新政的直接目的包括复兴、改革和救济。前期重在复兴,后期着力改革,而 救济则贯彻新政的始终。
整个新政期间共颁布了700多部规范保障国家调节性质的法律法规,内容涵盖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和国家投资等各方面。通过救济失业者、改善在业者境遇、为其他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改革税收制度以及其他直接和间接手段改变了美国的分配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不仅使美国经济逐渐从萧条中复苏,更为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传统。新政的根本作用正在于为美国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调整政治、经济秩序机制。国家经济调节机制也通过经济法确立和稳定下来。因此,经济法制度现象的生成标志着美国的分配机制已从单纯的市场分配转变为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相结合,国家担负起了矫正市场分配缺陷、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经济职能。
四、结论:经济法的功能在于通过规范保障国家经济调节实现收入再分配
以《谢尔曼法》的颁布为起点,到罗斯福新政,标志着美国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全面确立。尤其是大萧条引发了美国人对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主张,全面介入经济生活,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现实地塑造了经济法制度的整个系统。新政期间,从立法的内容、数量及其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等各方面来看,美国经济法的体系趋于完备,法的功能得到较充分发挥,经济法作为事实上的一个独立部门法逐渐成熟起来,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分页标题#e#
通过分析美国经济法制度全面确立这一历史进程,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其所隐含的逻辑线索:市场分配机制缺陷的后果日益恶化导致分配失衡,内在地产生了对再分配的制度性需求,从而催生了现代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产生和经济法制度的全面确立。经济法从传统部门法中脱胎而出的基本线索,充分反映了经济法的独特功能,即通过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确保国家调节依法作用于社会经济,在市场分配基础上弥补其缺陷,对国民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注释: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
****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徽财经大学讲师。
[16]这里所说的宏观调控法是指含有宏观调控法律规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 英美法系国家基于其法制传统,不大重视从理论上划分部门法,一般也不使用经济法概念,但法律史学界和经济法学界都承认这些国家存在着根植于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家经济调节活动以及相应的立法实践。因此,将其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经济之法概括起来统一称为经济法是合适的。
[18]持有这一观点的代表性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熊彼特等,代表性的经济史学家有菲特、贝茨、林克等。
[19]譬如,一战期间政府干预农业,战后生产过剩,而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 打印 关闭